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兴盛。
书籍目录
- 前言
-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