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
书籍目录
- 《金刚经》简介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