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tus1-2-3
微软公司这套多计划软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适应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操作程序,单就软件设计本身而言,作为微软的第一个应用软件,应当说是相当不错的,甚至是杰出的。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获得成功,西蒙伊功不可没。他为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跨出了坚定的一步。
然而,这一套软件的设计却又有着致命的弱点。它受到 IBM公司要求使用64K内存的制约,在功能、速度上都不能尽如人意,性能大受限制。西蒙伊后来回忆那个时候的情景时说:“我们一直在为一个错误的要求工作。”他意识到了:微软公司并没有预见到人们如此迅速地接受大内存计算机,因而没有使自己的产品适应这种高层的需要。它过分考虑了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导致运行速度大为降低。他发现,微软公司实际上是走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
尽管“多计划”后来改名为“微软计划”,并一度被用户看成是摆脱以往电子表格枯燥无味的处理方式的希望,而且被 《信息世界》杂志 评为年度最佳软件,但它仍然很快就被同类型产品,著名的Lotus1-2-3取代。到1983年,“多计划”即“微软计划”完全被赶出了应用软件这个最重要的市场。它落到了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头30名内,而且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这里有必要谈谈莲花公司。
它的创建时间是1982年,创建者是32岁的米奇·卡泼。这也是一个奇人。在做程序编制工作之前,他曾迷恋过摇滚乐,做过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他还指导过修练东方的静坐功。他把他后来创办的公司取名“莲花”(Lotus),原因盖出于此。1979年,他为一家公司编制了两套程序软件,最后以170万美元出售给这家公司。不久,他计划开发一种将数字转变为图像的软件,并同一名叫做乔纳森·塞克斯的程序编制人合作,编写出名震一时的“Lotus1-2-3”软件。他在风险投资资本家班·罗森的资助下,募集了300万美元宣传费,在全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宣传。1982年11月,Lotus1-2-3在拉斯维加斯的计算机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它使用256K内存,功能比微软的“多计划”软件强大得多,速度也更快。展出几天,莲花公司就接到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定单。1983年元月,这个软件的销售量就独霸了市场。到80年代末,它已累计销售500万套,创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纪录。
难怪查尔斯·西蒙伊在展览会上一看见Lotus1-2-3的展示,就知道微软公司“要遇到麻烦了”。
前面已经谈到,“多计划”惨遭淘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设计上过分注重广泛的适应性,这在策略上是一个严重失误。过多的适应性导致这个软件的运行速度大大慢于Lo-tus1-2-3。Lotus1-2-3的运行速度大约是其他同类产品的10倍。
这次失误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导致微软软件一度退出软件市场,迫使比尔·盖茨放弃了开发“多用工具”的构想。因为,如果采用“多计划”这样的设计思维,Lotus则足以抵挡住它的产品,甚至将它击得粉碎。
这对比尔·盖茨的震动非同寻常,他慢慢地认识到,软件设计这个领域乃藏龙卧虎之地,稍有不慎便会被别人取而代之。经过精心设计的软件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比了下去,甚至从市场上扫地出门,这一方面使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另一方面又使他猛然惊醒。痛定思痛之后,比尔·盖茨决定仍然必须紧紧抓住软件市场这个风水宝地。
微软必须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2. 进军欧洲市场
比尔·盖茨并不以为他的多计划软件在美国市场受挫,就是公司的末日到来了。他决定暂时避开美国市场,转而向世界进军。进军的第一站他自然选择了欧洲。
1982年初,公司派鲍勃·奥里尔去欧洲。鲍勃首先来到英国,发现那里最畅销的计算机是辛克莱计算机。这是皇家爵士大卫·辛克莱设计的一种计算机,它在英国的销售量比著名的苹果机或坦迪机大9倍,而且他还发现,在欧洲,占领市场的是苹果机和科莫多机,IBM公司的计算机几乎见不到。
鲍勃开始工作。他首先设法使英国生产CP/M—86操作系统的维克多公司转而生产微软公司的MS—DOS。然后,他又到法国,说服布尔公司、RE公司和雷诺公司支持MS—DOS,并监督将BASIC作业手册翻译成法文2和德文。
是年8月,微软公司又派遣杰夫·雷克斯赴欧洲,推广它的多计划软件。杰夫运气不错,因祸得福。他偕同女友乘轮船抵达法国卡莱城,然后租了一辆汽车,开出去5分钟就出车祸。女友受伤住进医院,杰夫安然无恙。他同鲍勃乘火车从卡莱去巴黎,幸运地遇到了苹果公司的驻法代表乔钦·坎宾。他们进行了会谈,结果达成一项协议:坎宾同意在苹果二号计算机上搭售微软的多计划软件。这可是微软很不小的一笔生意。杰夫·雷克斯喜不自胜,马上就去医院向他的女友求婚。
微软公司在欧洲渐渐打开局面,同时开始把他们的软件改成各种欧洲语言。比尔·盖茨研究了欧洲的情况,决定不把欧洲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看待,而把它分为三个主要市场。他决定在英国、德国和法国设立三个分公司,以适应三个市场的需要。
12月,他们同一位叫伯纳德·维格尼斯的计算机硬件推销商见了面,希望这位法国人能够担任微软公司驻法国分公司的负责人。伯纳德·维格尼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在软件推销方面没有多少直接的经历,但也并非一无所知。他对法国市场了如指掌,同微软公司的代表大谈进入法国市场之道。微软公司邀请他来到美国,同比尔·盖茨等微软的要员们见了面。他对微软公司最初一无所知,后来在两本法国的计算机周刊上看见了有关这家公司的报道,才略有了解。同比尔·盖茨见面后,他马上感到比尔·盖茨要求的那种公司文化正合他的心意。他几经犹豫,最后终于出任微软公司负责欧洲事务的副董事长,一名经过面试,名叫迈克尔·拉孔贝的应征人员,作了微软公司法国分公司的最高领导人。
法国分公司于1983年5月正式开张。他们辛勤工作,除忙于一般业务之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微软公司校正多计划软件法文版中的错误。
9月,多计划软件法文版正式推出。苹果公司、IBM公司都销售搭配有这个软件的个人计算机。微软公司还为当时法国第二大计算机公司费克多公司编制了特定版本的多计划软件。这个软件不久就成了法国最畅销的程序软件。
到1986年,等到Lotus1-2-3软件法文版进入法国市场的时候,那里早已是微软多计划软件的一统天下,它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 90%。这使美国许多软件公司的人们不知究竟,纳闷不已。
3. 超越“文字之星”
比尔·盖茨展开反击。微软公司的气势咄咄逼人,它的口号是:“有Lotus就没有DOS,有DOS就没有Lotus”。据说他们将一些指令编入秘密程序中,如果导入Lotus软件,DOS将导致计算机死机。这一秘密作法,就在微软公司,也只有三四个人知道,虽然算不得正大光明,却显示了比尔·盖茨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个性,同时,也能使微软公司赢得时间,开发出更新的软件,对Lotus战而胜之。
到1983年,计算机在全世界的拥有量已经达到290万台,是3年前的10倍。
这一年4月,微软公司在亚特兰大展示了为IBM设计的第二套软件。
这是一套字处理软件。在这次展示会上,西蒙伊信心十足,劲头百倍,志在必得。他不无骄傲地向客户展示他的软件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就像6个月前莲花公司在洛杉矶展示会上展示他们的Lotus1-2-3一样。
所谓字处理软件,就是专门用于处理文字的软件,它可以对输入计算机的文字材料进行修改、编辑、存储,大大减轻文字工作者的劳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最早的字处理软件出现在70年代末,秘书们经过专门训练,可以在专门的文字处理机上工作。1972年,一个名叫塞莫·鲁宾斯坦的人创办了一家微处理公司,他开发了一套Word-Master软件,可用于微型计算机。据说他为了开发这套软件,弄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在正式推出软件的前一天,他连住旅馆的钱也没有了,只能在地铁站栖身。不过,他马上时来运转,软件推出之后,财源滚滚而来。接着,1979年,他又开发了一种更具普及性的字处理软件“文字之星”(Word-Star)。
虽然这个软件到1982年就已售出100万套之多,但是它的严重缺点仍然让使用者大伤脑筋——操作太复杂,使用者必须记住大量按键组合,才能让它执行一条命令。有人竟然写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说即使修改文中一个地方,也要进行半天复杂的操作,这无疑会妨碍思想的自由发挥。
微软公司向“文字之星”软件的使用者收集了各种意见,经过仔细考虑,确定了自己产品的特点。他们决定用高级C语言来编写这套软件,在屏幕上分窗口,在每个窗口里同时显示不同的文件。它还设置了一个“废纸篓”,专门装删除的材料,如果使用者要重新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拣回来。它还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字体,划线,标示特殊符号。这个软件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它使用鼠标来操作,使用者只需移动桌面上的鼠标,让屏幕上作相应移动的箭头指向菜单中需要执行的命令处,轻轻一按鼠标上的开关,命令就被执行了。这种种优点正好是“文字之星”的缺点。比尔·盖茨还在这个软件中加入激光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他发现刚在市场上露面的激光打印机具有潜在的发展趋势,便预先在软件中作好了迎接这个发展的准备。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英明的。
微软公司把这套软件命名为 “多用工具字处理”软件(Multi-toolWord),1983年夏天,又更名为MS字处理软件,最后,通联部主任罗兰·汉森觉得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在用名上颇不讲究,一些名字已经被别的公司注册,便提议干脆统统使用“微软”二字作为软件的名称。
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和统一公司软件的命名,而且有助于创立公司的形象,扩大公司的影响。于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多计划”软件就更名为“微软计划”,“多文件”软件就更名为“微软文件”,这个“多用工 具软件”当然就改成了“微软字处理”(MicrosoftWord)。
这套软件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开发出来,并在亚特兰大展示会上一举成功,因为当时参加展示会的人,大多数尚不知鼠标为何物。此外,这个软件还可以同时观看或编辑8个不同的文件,它也包括一些多媒体及调制解码功能,还能够驱动新近出现的激光打印机。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立刻得到许多用户的喜爱和接受,对Lotus软件构成了直接威胁。然而,比尔·盖茨没有因胜利而陶醉,他时时不忘“多计划”
惨败的历史教训,一心想到的是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个“微软字处理”软件,让它工作得更快,更便捷,更稳定。
在软件的宣传上,微软公司也采取了非同寻常的作法。它同 《个人计算机世界》杂志达成协议,随每一本杂志附送一套“微软字处理”软件的磁盘片。这份杂志有10万个订户,其中95%的订户都是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用户,使用着微软公司的MS—DOS。微软公司别出心裁的宣传方法引起了新闻界的热烈反响,纷纷称这是一种创举。
这个软件推出后的售价为每套375美元,如果附带鼠标则还要增加100美元。这个价格比“文字之星”要低。不久,一份叫做《软件谈》的杂志发表了对这个软件的测试报告,说这是能充分利用IBM公司16位计算机优点的头一个软件。《个人计算机世界》则宣布它“在性能和创新方面堪与 ‘文字之星’媲美,甚至超过‘文字之星’,而在操作方面则 比 ‘文字之星’更具有戏剧性的明显改进。” 一片赞誉之词。
当然,挑剔者也不少。有人认为这个软件使用起来太难,有人则说它“具备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功能,但其中也含有一些错误,而且非常复杂,难以操作”。有的人甚至建议大家再等半年或一年,待微软公司把软件中的错误完全纠正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由于其说不一,“微软字处理”软件热闹一阵之后,销售却并不如人意。1984年 4月,微软公司推出了这个软件的 1·1122版,增加了几个功能。10月,它又推出了1·15版,使一些程序的运行速度提高了一倍,还附加了一个对话式教学程序,让使用者在屏幕上自学30课,逐渐掌握使用方法。
但即使作了这样一些改进和补充,“微软字处理”软件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成熟可靠的应用软件。它竟然连1984年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前10名也没有列入,名列前茅者仍然是“文字之星”。
比尔·盖茨承认,“……这个产品的性能是出色的,但是在便于使用方面我们做得未能如愿。”
微软公司继续改进“微软字处理”软件。1985年初,作出较大改进的2·0版面世,它能驱动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但它仍然没有解决前两个版本中存在的问题。不过有人肯定了它附带的学习程序,说:“这套字处理软件的教学程序,是我们见到的最好的程序之一。它还利用图像来做详细解释,可以使使用者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
总的说来,“微软字处理”软件还是稳步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有了一个喜爱自己的用户群体。
4. 穷追不舍
微软的软件不断改进,微软的销量步步攀升,微软面临的竞争充满了火药味。
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是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
微处理公司曾经雄踞一时,它的销量曾远远超过微软公司,不间断的开发和创新,使它对微软公司的前途构成直接威胁。
长久以来,比尔·盖茨有两个梦寐以求的目标:一个是要让个人计算机简单方便得连他母亲也可以运用自如,另一个是他的公司要比他爸爸的律师事务所挣的钱还要多。挣钱比父亲多,这当然已成为历史。现在他的目标是要使他的公司成为全美国首屈一指,遥遥领先的电脑公司;要力克群雄,独树一帜;当然,他也要成为美国电脑行业挣钱最多的人。
所以,与同行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尔·盖茨现在将鲁宾斯坦的微处理公司列为头号劲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对他的手下人说:
“我必须把微处理公司赶出市场!”
对于微处理公司,特别是他的总裁鲁宾斯坦,比尔·盖茨早有怨尤。
他们初次打交道是在1978年,那时候,鲁宾斯坦叫比尔·盖茨受骗上当,吃尽苦头。比尔·盖茨早就将鲁宾斯坦视为自己的头号劲敌。
他们最近的一次交锋是在欧洲市场。鲁宾斯坦在这里推销他的“文字之星”,比尔·盖茨宣传他的MS-DOS。在一个工业贸易会展上,两人不期而遇,尽管表面上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但言语之间却往往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事情时有发生。鲁宾斯坦根本不把比尔·盖茨放在眼里,因为比尔·盖茨曾经是他的手下败将;比尔·盖茨现在大走红运,无非是靠上了IBM这棵大树。
他鄙夷地说:
“他总是反复无常,错误百出。起初,他并不从事操作系统,只因为基尔代尔同 IBM没搞好关系,运气才落到了他头上。他不过是碰上运气罢了。此人缺乏深谋远虑,缺乏想象力,也玩不转花招。他靠的仅仅是运气而已!”
在鲁宾斯坦心目中,比尔·盖茨还是过去那个文面书生,仍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要是他知道 IBM的总裁与比尔·盖茨的母亲曾是同事,而且在关键时刻帮了比尔·盖茨的忙,一定有更难听的话说出来。
不过,他是小看了今天的比尔·盖茨。现在,比尔·盖茨羽翼已丰,在商业方面已经满腹经纶,正跃跃欲试,筹划着给对手迎头一击。
这两家公司虽然常常是剑拔弩张的对手,同时又是交易的伙伴——
他们互相也有生意往来。有一次,鲁宾斯坦前往微软公司去拜访比尔·盖茨,亲眼看见了比尔·盖茨在法庭上同警察局就超速驾车的起诉交锋的表现,才知道现在的比尔·盖茨已今非昔比,心里不禁感到有些畏惧。
很快,微软公司的“字处理”软件在同“文字之星”的拼杀中渐渐占了上风,微软产品初进市场,就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5. 保罗·艾伦离开微软
正当微软公司春风得意,欣欣向荣的时候,这家公司老资格的软件专家,公司的缔造者之一——保罗·艾伦,却悄然离去。
这是因为病,因为癌症。
还在1982年,保罗·艾伦就病得不轻。那时候,他和几位同事正在法国巴黎作商业旅行。他突然觉得自己在发烧,不得不向伙伴们表示歉意,独自回到酒店。他对伙伴们说:他的病恐怕要比感冒之类严重得多。
他休息了好几天,但病情没有好转,只好终止这次旅行。
他进行了几次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某种癌变。为了保命,他遵医嘱停止了工作,进行化疗和休养。
新版的BASIC语言程序成了他离开微软公司之前的最后一件作品。
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都是电脑神童,也都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但保罗·艾伦的性格与比尔·盖茨却迥然不同。保罗·艾伦的个性更为内向,他更愿意享受一些清闲的生活,特别是成功之后的愉悦。保罗·艾伦还是一个超级球迷,他从不放过一场西雅图超音速队的NBA比赛。比尔·盖茨也曾有过一些业余爱好,但从没有像保罗·艾伦这样自始至终,专一不二。比尔·盖茨总是追求,追求,不断地追求事业上的发展,充满竞争的活力和奋进的勇气。他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忙得不可开交。
而保罗·艾伦倒宁愿去拨弄一下他喜爱的吉他,看看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由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有的人甚至传言保罗·艾伦同比尔·盖茨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还说保罗·艾伦宁可通过电子信箱与比尔·盖茨讨论问题,也不想去同他面对面地谈谈他们之间的分歧,保罗·艾伦很长时间都没去过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有事总是由鲍默尔代劳,云云。
不过,对于这类说法,保罗·艾伦总是予以坚决否认。他把这些臆测通通称之为胡说八道,对公司里这些流言大为愤怒,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即使在他发现癌症,接受化疗期间,他也仍然在继续工作,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当然,那时候他已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保罗·艾伦因为性格内向而极重隐私,没有把他的病情告诉微软公司的朋友。人们完全不知道他已患了癌症,这或许正是引发误解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工作上,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分歧,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决策问题上或技术问题上发生争执。但无论是保罗·艾伦还是比尔·盖茨,都从不把这种分歧和矛盾当一回事。有矛盾和分歧,才有争论和探索,才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都认为这样的不愉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辨清情况,让公司不至于走上歧途,才是共同的利益所在。
病魔使保罗·艾伦不能再工作下去了,他不得不离开公司。他自知来日无多,便希望在离开艰苦的工作之后去享受一番人生的乐趣。
保罗·艾伦终于离开了长达8年之久,每周40小时以上,极少有节假日的工作岗位,与朋友亲属一道周游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他的癌症竟然又奇迹般地有所好转,至今没有复发。当保罗·艾伦的父亲意外去世之后,他陪伴着母亲安度晚年。
保罗·艾伦不再是微软公司的副总裁,但他仍然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
微软公司这位软件开发大师,就这样默默地退出了他的活动舞台。
6. “泡泡软件”
西蒙伊在1981年发表了他那鼓舞人心的“创收演讲”之后,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大大增加了投入。他们除在字处理软件上取得成功之外,现在必须面对表格软件提出的严峻挑战。
当时的形势是很难令人乐观的:莲花软件公司董事局主席米奇·卡泼成了比尔·盖茨的心腹大患。这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企业家,在比尔·盖茨心目中,他的危险性已远远超过了开发出麦金托什软件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对他的Lotus1-2-3一直心有余悸。
因为Lotus1-2-3自从投入市场以来,已成为这位董事局主席手中的王牌。这套表格软件几乎占领了电子表格的整个市场,仅仅靠这套表格软件一项,莲花公司的收入就超过了微软公司的总收入。到1986年6月为止的财政年度中,莲花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亿美元,微软公司只有1·4亿美元。那时候,莲花公司在软件行业中稳居第一。
微软公司的决策人在1981年9月就进行过紧张的研讨,他们召开了一系列秘密会议,提出一个新的项目,誓欲一举摧毁Lotus1-2-3表格软件造成的致命威胁。他们决定开发一种最后定名为视窗的软件。
这一举措其实并非易事。当时,Lotus1-2-3已经成为IBM个人计算机及其兼容机表格软件的标准,很难轻易撼动,因此,比尔·盖茨不敢怠慢,他多次亲自参与布置。
所谓视窗,就是把MS-DOS复杂繁琐的以字符为基础的操作,改为简明的以直观的图形界面为基础的操作。
人们发现,尽管颇具特色的软件时有推出,但这些软件却各行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如果你花很大力气学会了使用“文字之星”,转而使用多计划软件或Lokusl1-2-3等其他软件时,你在“文字之星”
上 获 得 的 经 验 就 完 全 派 不 上 用 128场。它们虽然都是字处理软件,在操作上却各有一套。如果你使用的打印机不一样,就得安装不同的驱动程序,才能打出正常的字样。在配备显示器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如此一来,使用一个软件就还得同时使用附带的许多磁盘,来适应各不相同的打印机和显示器。
比尔·盖茨打算在MS-DOS和各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个记录有显示器和打印机型号的接口管理软件,各应用软件就可以不必直接同操作系统打交道,而只须通过接口管理软件设置显示器和打印机。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在统一的接口下运行,这样,使用者将感到非常省事方便。
这不仅是微软公司早就形成的构想,也是其他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惜无数人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之后,竟然无一成功。微软公司知道,要使自己在软件市场上技压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这个构想上有所突破。
比尔·盖茨为这个软件的编制人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其中包括必须使用图像模式、下拉式菜单及对话箱、屏幕上所见即打印出所得等等。
但是这个软件暂时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他要求大家为这个软件取一个名字。5月,有人提出用“微软桌面”(Mi-crosoftDesktop)这个说法,但是,微软公司最终采取了汉森的提议。汉森说:“微软不应选用那些技术性过强的名称,而应让用户感觉亲切、方便和友好,因此,我建议使用Windows这个词儿。”Windows就是窗户的意图,它表示各种功能在计算机屏幕上以打开一个个窗户的形式显示。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最后决定把这个软件定名为“微软视窗” (MicrosoftWindows)。
1983年1月,在一次个人计算机会议上,比尔·盖茨向与会者暗示了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这种新软件。
这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当然,这并不是微软的研究人员无能,开发新的视窗软件确非易事。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内存只有256K,而视窗需要的内存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在个人计算机里,微处理器速度太慢,如果用常规方式显示图形,速度会慢得叫人无法容忍。同时,视窗软件包含的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都是MS—DOS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都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 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而在软件市场上也成为执牛耳者。这一次,比尔·盖茨对 IBM公司在战略上采取了孤立政策。他向与IBM公司有兼容产品的康柏、泽尼特、坦迪等公司陈明厉害,希望他们防止 IBM在标准件开发上进行垄断,而支持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这个作法虽然引起一些人不满,说是机会主义行为,但仍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0月,有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它开发的一种类似视窗的软件已经投放市场,最初的3万套定货正陆续送到用户手中。另有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也推出一种名叫DESQ的软件,其功能形式都与视窗类同。而在此前很久,市场上就已经有一个也是视窗类的软件Vision在广泛流行。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一举夺冠希望的微软视窗却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这一次,他铤而走险了。
他采用了商业上虚张声势的作法,于11月10日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计算机都能够使用视窗。视窗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应用程序,它只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环境。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计算机上而不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也确实获得了如莲花公司等不少著名软件公司的支持,使他们的软件能够在视窗下运行。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自己的多计划软件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微软公司大有控制个人计算机环境附件市场的意思,取 IBM公司而代之。
可是,开发如此巨大而复杂的软件,微软公司还是第一次,比尔·盖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项工作竟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险象丛生。
微软公司原定的出台时间1983年年底已近在咫尺,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微软公司曾经宣称“我们出售的是诺言”,现在这种失信于人的作法,对于公司,特别是对于比尔·盖茨本人,实在是有失体面。
不过更叫人扫兴的事还在后面。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弄到有关视窗的资料,一睹视窗软件的风采。不料这次会议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延后——推迟到5月份。
人们终于眼巴巴地望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也终于露面。
他们一一拜访各家用户公司,红着脸向他们道歉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他们对这次的延期解释说,一部分试用者要求进一步修改,尤其是屏幕显示格式要改。
三番五次的食言,一再出现的推迟,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他们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他们一边等着8月份瞧视窗的笑话,一边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生产Vision的可视公司。
幸而可视公司这时也出现了危机,不然微软的日子真有点难熬了。
可视公司曾经投资上千万元,花费3年时间来改进它的Vision软件,并且把软件从头到尾改写了3遍,但推向市场后用户的反应却很冷淡。这是因为VIsion是一个封闭性系统,好些著名的软件包括Lotus1-
2-3数据库都不能在它的环境下运行。可视公司总裁见销势不好,决定将售价从495美元降至95美元,但这一举措仍然无法挽回销售上的颓势。
可视公司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最后竟然不能摆脱困境,终至破产。
IBM公司这时也推出一个软件,虽然有鼠标及部分图像的功能,但基本上仍是传统的字处理模式,没有多大新意。它对这个软件大肆宣扬一阵,推出之后却没有受到预期的热烈欢迎。使用过它的人发表意见,说它占用内存太多,而且DOS指令不全。而另一家公司的DESQ则因使用太复杂而未能博得顾客的青睐。数字研究公司开发了一套GEM软件,与视窗的创意颇为接近,也因一次只能运行一套而不是几套应用程序,没有引起顾客的注意。
于是,人们仍旧引颈以待,盼着微软公司的视窗问世。
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
他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无可奉答。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讽刺。
“要是你想当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只须像他一样吹出一个又一个气球似的大泡泡就行。”
“微软公司演出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肥皂剧,充满悬念,叫你永远也看不完。”
“比尔·盖茨这小子魔术师般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却还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
不过,此时颇有自知之明的比尔·盖茨悟出了一个道理:行政管理经验是他的弱项,他必须千方百计寻求一位合适的总裁,才能力挽狂澜,扶视窗的开发工作,而自己宁可退居董事长之职。
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这显示出公司在用人之道上的强大威力。
琼·谢利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项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迟缓,除了技术难关之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管理和组织上的混乱无序。谢利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对研制组做了彻底调整。把它分成几个部门,交给鲍默尔等人总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让比尔·盖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谢利还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把老资格的微软程序设计高手孔森调到视窗研制小组,并由他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
孔森在软件开发设计上已是老手。他原来是西雅图的高中学生,因为哥哥购买了一台苹果机,从而开始迷上电脑。在微软公司迁到比尔·盖茨家乡的时候,他毛遂自荐,到公司担任程序设计员,曾为公司开发出编辑器和转换卡等热门产品,在开发MS-DOS时,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孔森加入视窗开发小组之后,使攻关队伍的实力得到大大加强。
谢利把研制组的工作重新布置完毕之后,微软公司最后许诺的8月份早已过去。公司这时仍然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两个月之后推出这个人们望断秋水的软件。然而到了10月,他们只好再宣布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为1985年6月。新任命的视窗产品经理奥·尼古拉面对新闻界的诘问,解释说微软公司对8086微处理器的能力估计过高,而视窗又需要很大的内存,否则运行速度就太慢,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公司不得不对这个软件的一部分重新设计。
新闻界一片聒噪。
有人说微软公司第一次犯了战略性错误,有人怀疑这个尚未露面的视窗是否有用,认为它只能给使用者带来麻烦,预言它永远出不来。《信息世界》杂志甚至称它为“泡沫件”,意思是这个软件只能引得你望眼欲穿,而最终不露真容。
有10多家公司原计划生产与视窗配套的应用软件,也只好放一放了。
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比尔·盖茨也不再许什么愿:反正新闻界已说得不少了,就索性让他们去说个够吧。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是作为微软公司的头等大事来抓,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已增加至30人,程序员们的工作几乎已达到疯狂的状态。后来孔森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研制组人员全力以赴,开足马力,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一位做测试工作的程序员甚至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地等着每个程序编写结束,以便分秒必争地做完测试工作。他因此而得到一个“疯子”的绰号。照尼尔·孔森后来的说法就是:“全体人员都在流血流汗,拼命争取完成这项任务。”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他猛地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鲍默尔!鲍默尔在哪里?”
比尔·盖茨大声嚷嚷着,鲍默尔应声来到,他手里正端着盘子,在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桌子大声骂道,“怎么会出了差错?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交不出货来,你们通通得卷起铺盖滚蛋!”
鲍默尔从来没有见过比尔·盖茨如此大动肝火。他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一一叫醒,满面愁云地警告他们说:“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否则我们都会被比尔炒了鱿鱼!”
视窗软件的开发工作极度紧张,人们如果缺乏必要的休息和娱乐,生活这根绷得紧紧的弦简直就会当的一声断掉。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以孔森为首的一群程序员不得不苦中寻乐,尽可能地放松一下,开开心。
在编排视窗程序的空挡,他们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来。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作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和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万籁俱寂的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一旦警察离去,孔森便笑着对伙伴们说:“真像又回到大学念书时的快乐时期了!”
紧张而缜密的工作使视窗开发取得了杰出的成果,视窗小组的天才设计思想在这套软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套程序的85%是用C语言编写的,其余关键部分则直接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人们事后对视窗软件开发的时间进行统计时,发现一共花去了11万个工时。
这套软件是“窗口”,它体现了典型的微软风格,一改其他软件将各种文件交叠排列的方式,仿佛把各种档案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在桌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程序员们还仿照“麦金托什”电脑,编写了书写器和画笔程序,还为它增添了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常用小工具,使视窗的功能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
视窗的开发,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1985年5月的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盖茨展示了他的演示版视窗软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表演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
的效果。他同时宣布,视窗1·0版软件标价仅为95美元。一个月后,6月28日,微软公司向部分用户提供了视窗软件的测试版。几星期后,它又向新闻界赠送了评估拷贝。这些作法的用意是向用户收集使用意见,获得来自各界的反应。1985年11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
11月21日,公司举行气氛热烈的盛大集会,庆祝这个最长的开发周期胜利结束。许多挖苦过微软公司的杂志记者也应邀到场。那个称微软视窗为“泡沫件”的《信息世界》杂志向比尔·盖茨颁发了“金泡沫件奖”。鲍默尔风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视窗艰苦的开发过程和新闻界对此的种种报道和评论,还讲了比尔·盖茨如何因焦急而失去耐心,对他破口大骂的细节。最后,他唱起一首歌,大家也合着唱起来。比尔·盖茨则对他的图像接口高谈阔论。在集会结束时,微软公司向每个来宾赠送了一套视窗软件。
7. 比尔·盖茨知人善任
视窗软件开发成功,主要得力于启用了程序员孔森;而启用程序员孔森,又体现了微软公司的人际关系和用人之道。
比尔·盖茨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极其随和。他身上决没有大公司总裁常有的威严外貌和高高在上的作风。一头蓬乱的短发,好像从不梳理似的,高度近视的眼睛,从眼镜片后面露出和蔼温厚的神采。他几乎从来不曾衣冠楚楚,穿得像模像样。他当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时甚至十分严厉,但他却决不会因别人同样冒犯他而记恨在心。
比尔·盖茨反而很尊重那些敢于反对他,冒犯他的人。他不喜欢人人都当应声虫,他有时甚至会装成反对某人的意见,以试探对方是否真的对自己的意见有把握,并且不惜因此冒犯比尔·盖茨总裁。
比尔·盖茨对下属在工作上的要求是异常严格的。他对鲍默尔就是一例。鲍默尔可称得上是比尔·盖茨的挚友,他们曾经在哈佛大学同窗学习。他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没等拿到学位就去一家公司跑销售,在经营上和软件设计上都有很独到之处。他于1980年来到微软公司,担任总裁特别助理,是比尔·盖茨的得力臂膀。然而,即使像鲍默尔这样的资深人物,一旦工作上出了差错,比尔·盖茨也要对他大发雷霆,声称要炒他的鱿鱼。
大凡思维敏捷、智商很高的人,都能在微软公司谋到职位。比尔·盖茨希望在具有科技、数学、计算机背景的大学物色到这样的人才。微软公司经常派人到这些大学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把那些他们中意的人选邀请到微软公司参观访问。尽管微软公司工资并不算高,但它具有两个优势:普遍实行公司股票分配方案和充满自由精神的工作环境。
所以,凡是微软公司志在必得的人才,他们总能如愿以偿。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最多的地方,当然是那几所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大学。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目标,总的来看,是美国的17所大学,加拿大的4所大学和日本的6所大学。他们总会不时派人到这些学校去物色人才。具体负责人才招募的鲍默尔说过:“千万不要错过那些好小子,一旦发现必须下定决心,不然你会与他们失之交臂!”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标准,除了智商要高,还有其他一些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满负荷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直截了当地谈论自己的看法而不遮遮掩掩,比如敢于说:“我的天,这种东西我真是讨厌透了!”
一旦微软公司初步看中某个学生,就会向他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灵活多变的,富有很开放的色彩。哪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声调中他们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比如此人是否精力充沛,自我期望值是不是太高,等等。
应试学生如果令微软公司初步感到满意,一般就会由鲍默尔亲自出马进行面试。面试给许多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被录取的学生。
他们事后还常常心有余悸。鲍默尔可是个又机敏又博学的家伙,很不好对付,学生常常在他面前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只有那些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意志坚强的人,才敢于正视他。
但是,只要由鲍默尔把关,微软招募的人很少有不如人意的。
微软公司的人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他们把这些来自名牌大学、经过严格考核的高素质人才视为自己的一笔宝藏。到1983年,全公司已有雇员450名,其中100名为程序员。这些人继承并保持了自阿尔伯克基创立公司以来具有的典型作风:疯狂地工作,也疯狂地玩乐。程序员完全是由比尔·盖茨和鲍默尔亲自挑选的,他们可以说在公司享有许多特权。这一点,公司里所有雇员都心中有数。
最让人羡慕的是,哪怕刚离开学校来到公司的程序员,也有自己的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不无得意地说:“在微软公司里,软件工程师得到了一切最好的东西。打从第一天起,你就拥有自己的办公室,这实在太好了,对新手也如此礼遇的公司,再也找不出第二家。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园的学生给予如此的尊重和厚待真是不可思议。不过,也只有给予这样的礼遇,才能把世界上最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网罗到手。”
作为微软公司董事长的比尔·盖茨,与员工们亲密无间的随和关系,是这个公司的一大特色。
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高材生弗里德曼,分到一间很阔绰的办公室,与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只隔五个房间。比尔·盖茨常常深夜在大厅里讨论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举动。在程序员们同他们的最高领导者“比尔”之间,没有什么中间领导层。所有人都对他直呼其名。
“嗨,比尔!”大伙都这样亲昵地招呼他,有时还谈两句俏皮话。有时 候,人们还会在大厅里一把拉住比尔·盖茨,向他借点钱。对于年轻的程序员们来说,这样亲密无间的气氛非常重要,他们觉得自己身处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有一种为知己者效力的冲动。
从比尔·盖茨这方面来说,他确实真心实意地看重这些年轻的程序员。
他们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创造革新的源泉。
比尔·盖茨不仅对每个年轻人的相貌谙熟于心,而且对他们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都能如数家珍般倒背如流。有一次,比尔·盖茨同一名高级经理到一处工地去,行经停车场时,他毫不迟疑地向那位经理讲出哪辆车的主人叫什么名字。这并非比尔·盖茨有意去记住这些号码,只不过因为他同那些程序员混得太熟,而且对他们非常关注而已。
比尔·盖茨希望他的程序员跟他一样,每周工作60—80小时。一位程序员感慨地说:“你身处这样的环境,身边所有人都如此刻苦,就连掌管这个公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也不得不这样做。”在微软公司,人们艰苦工作已蔚然成风,甚至大有走火入魔的趋势,以至有时比尔·盖茨反而得招呼大家悠着点儿,可小伙子们仍然充耳不闻。这时候,比尔·盖茨就不得不使出他的绝招:把房门锁上,强制大伙休息。
不过,程序员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他们都被纳入了公司股票分配体系之中,只要公司股票一上市,他们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百万富翁。
除此而外,比尔·盖茨还是小伙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小伙子们个个都衷心爱戴他们的“比尔”,比尔·盖茨已经成了计算机产业的某种象征。在微软公司里,他被当做英雄看待。尽管比尔·盖茨也有急躁和喜怒无常的个性,但他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都把微软公司的程序员和高级职员称为小比尔·盖茨。
因为他们同比尔·盖茨就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的说话腔调,一样的工作作风,一样的生活习惯,甚至一样的衣着和嗜好。
人们会惊异地发现,要是比尔·盖茨喝某种香槟,程序员也会跟着来。有人甚至断言,假如比尔·盖茨喝下一杯毒药,程序员们就会连眉头也不皱一下跟着照喝。
比尔·盖茨的用人之道以及他同员工们的关系,就是如此既简单无比,又深不可测。
8. 股票上市的喜忧
在微软公司,MS-DOS早已是一种成熟产品,它作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地位业已确立。后来视窗开发成功,并很快占领市场,将捷足先登的Lotus1-2-3打得落花流水。比尔·盖茨的个人计算机高科技产品,在全世界处于前列,这使它自然而然地流向世界各国。到 1986年,微软公司大约超过1/3的收入来自国外销售。微软公司的规模空前扩大,名气远播世界。
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问题,将提上议事日程。
早在1983年,微软公司的两大软件竞争对手——莲花公司和阿森塔特公司的股票就已经上市,并且获得极大成功。但是比尔·盖茨并不想把微软公司的股票推向市场。那时候,公司的利润几乎达到34%,这就是说,股票不上市,将能更好地为公司保守利益。
不过,对于微软的其他大人物,对于持有股票的微软雇员来说,股票上市却意味着可以立即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是一对矛盾,一种压力。
在比尔·盖茨30岁生日之际,公司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在体育场室内旱冰场滑旱冰。公司全体人员兴高采烈前往参加。100多名雇员,个个衣冠楚楚,摇滚乐队的乐声震耳欲聋。比尔·盖茨一马当先,来到溜冰场的硬木地板上,翩翩起舞,随着乐声的骤然轰鸣,比尔·盖茨在场地中间一口气来了一百多个急速大回旋,使在场的人无不为董事长的高超技术而目瞪口呆。热烈的掌声使人们从惊异中醒来,场地上洋溢着欢快欣喜的气氛。
比场地上的旱冰大回旋还要旋转得快的,却是比尔·盖茨的思绪。
让公司的股票上市,已是水到渠成,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而且,就在明天,公司董事会将听取他关于股票上市的决定。
比尔·盖茨至少在目前不乐意让股票上市,这自然是为了保守公司自身的利益,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其他种种顾虑。
让股票上市,将按法律程序办理一大堆手续,将有无数的大小事务要处理,无数的具体办法要制订,此外,还有一连串的活动与应酬,旅途奔波与演讲,还得与那些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周旋,回答他们那些细致入微而且无休无止的提问。这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光,使他无法专心致志地管理他的公司,开发新技术,进行残酷的市场竞争。
更叫人担心的是,一旦多得难以数计的财富源源而来,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精神涣散。他那些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雇员们,例如程序员们,将会一只眼睛盯着股票价格,另一只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他们的工作注意力显然会被分散,一些人甚至会在房间里贴上股票涨跌的图表,在耳朵里塞上耳机收听股市快讯。也不排除会有公司领导人卖掉股票扬长而去的可能。
此外,股票上市,财富巨增,微软或许会走上许多公司那种老路:
不近人情和缺乏关怀,一些人常常会感到失望,人际关系日益冷淡。而作为具有家庭般温暖的微软公司的气氛,比尔·盖茨是无论如何也不想将它打破的。
然而,比尔·盖茨的种种顾虑,敌不过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普遍要求,这使他不得不采取屈从的态度。最近几年,一些迅速崛起的计算机公司股票早已上市。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苹果公司,1980年11月股票第一次公开交易时,资产估价为18亿美元,从那时到今日,仅公司董事长斯蒂夫·乔布斯个人,就获得了私人资产2.3亿美元。
还在1985年,微软的一些中心成员,如琼·谢利、大卫·马奎特、比尔·盖茨等人,就开始讨论股票上市问题。
那时候比尔·盖茨说,等到微软的两个主产品,即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及视窗软件成功了以后再说。现在,这些软件均已问世。
比尔·盖茨不能再推诿了。
比尔·盖茨作出了股票上市的决定。
一经决定,微软公司的工作班子便不可逆转地开始推动股票上市的进程。
最先考虑的事情,当然是必须同金融界建立联系。微软公司负责同华尔街打交道的,是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弗兰克·盖德特。他曾策划过三个软件公司的股票上市事务,不过,这些公司都远远不能同微软公司相比。与那些老于世故的人们打交道,盖德特从不指望会一帆风顺。那些人一听说微软公司的股票准备上市,约请面谈的电话便蜂拥而至。一些人甚至来同比尔·盖茨套近乎,希望赢得合作的合同。
微软公司决定,首先经过盖德特与中立银行家联系,从中挑选承销商。
最后,盖德特建议微软公司选择两个承销商来共同办理股票上市的销售工作。一个将主持华尔街方面的交易机构,担任主要承销商,另一个则负责集团投资事务,其中要有对集团购股很在行的人。
挑选这样的专家事情比较简单,因为总共只有四个机构具备微软公司寻找那种实务经验。不过,要寻找华尔街的合作者则困难多了。盖德特将选择范围最后圈定在8个机构之内,并且告诉他们,每个机构都有半天时间供其作自我推荐。
盖德特特别看重金人·萨奇公司,他于是向比尔·盖茨和琼·谢利作了推荐,这个公司终于成了主要承销商。
几天之后,巴尔的摩的桑斯公司,被选定作为机构购买承销商。
还在寻求承销商的过程中,比尔·盖茨就曾答应美国《财富》杂志,他将允许一名记者追踪报道微软公司股票上市的情况,而且还同这家杂志签订了合同,其实,股票上市对于承销商乃至律师而言,都是一件相当敏感的事情。微软公司上面决定的两个承销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都反对在《财富》杂志上报道某些情节。但比尔·盖茨并不同意,他说:
“如果你们不赞成,微软公司宁可另寻伙伴。”为微软公司当承销商, 意味着可以获取数百万美元的佣金,两家承销商不得不改变态度。
到了年底,新闻传媒已开始发布微软公司的股票将于近期上市的消息。尽管那时候还有许多工作必须进行,但社会上早已议论纷纷。微软公司的股票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为了应付日益繁多的法律方面和对外合作方面的事务,微软公司提升威廉·纽科姆为副总裁,专门负责这件事情。同时,还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调整,设立了法律方面的分支机构。这些举动也被人们看作是一个确凿的信号:微软公司的股票即将上市。人们对微软公司发行股票的举动拭目以待。
1986年1月,副总裁纽科姆分秒必争地起草上市公告。微软公司在法律方面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和内容。假如股票上市后价位下跌,那么,投资者一旦愤怒起来,就可以控告微软公司在公告中对相关信息有所隐瞒或蓄意误导。因此,撰写公告是粗心大意不得的。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确定所谓正式上市的价位,也就是股票交易委员会确定出售给一般股民的微软股票的价格。一般股民都普遍认为,这个价位大约在每股17—20美元之间,尽管比尔·盖茨开初估计应在16—19美元之间,即使为16美元,也将超出微软股票最初估价的10倍,这在众多的软硬件公司中也是相当出众的,是一个相当高的价位了。不过比尔·盖茨并不满足,要是每股20美元,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即将超过50亿美元。对此,比尔·盖茨认为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到1月底,纽科姆终于完成了他的上市公告。2月3日,微软公司印出3.8万份公告,分送给各个股票监督委员会代表和代理商们。于是,公众第一次有机会探知过去鲜为人知的微软公司的内部详情,因为这个报告是一个内容翔实、细致入微的材料,差不多有50页。
这份材料透露,在微软公司内部,经过多次的配股,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占据了主要的股份,比尔·盖茨为1100万股,保罗·艾伦为640万股,他们各占全部股份的41%和28%。在首次上市时,比尔·盖茨准备卖出8万股,保罗·艾伦准备卖出20万股。
在微软公司的其他核心人物中,鲍默尔拥有170万股,谢利拥有40万股,西蒙伊为30万股,盖德特为19万股。此外,比尔·盖茨的父母也拥有21万股。
微软公司的上市公报一公布,比尔·盖茨及其他成员便收到亲戚朋友们雪片般飞来的求购请求,比尔·盖茨的医生也打电话提出请求。然而,据透露,只有10多人获得了许可,其中包括比尔·盖茨的祖母和他的女管家,其他绝大多数人的请求都被他拒绝了。
其实,在股票上市的整个工作中,比尔·盖茨都缺乏热情和动力,他完全是在被大势拖着走。
在这段时间中,他脑海里想得更多的是软件而不是股票。比较之下,他纯粹是被迫卷入到股票上市的事务中来的。他认为,公开发行股票,这势必使购买股票的公众提升对微软公司今后发展的期望值,而在他看来,必须首先让公司有更好的发展,而不应当被股票带来的财富迷失了方向。所以,对于众多亲友求购者,他只是冷冷地说:“我不想理睬这些请求。我恨整个这件事。我想卖的是软件,而不是股票。”
无论比尔·盖茨多么不愿意,微软公司股票的公开上市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热烈开展,上市的日期,也在一天天逼近。
9. “这一切实在太美妙了!”
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软公司的股票首次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第一天的开盘价为每股25.17美元,收盘价为29.25美元,共成交360万股。
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成功。
比尔·盖茨的老友昆德伦在中间休盘时打电话给谢利。他大声说:
“简直疯了!这样的场面我真是见所未见。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为了 购买微软股票,其他的股票竟无人问津。”
这种景象使那些深谙此道的股票承销商们也惊得目瞪口呆。就在中午那段时间,几乎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股成交。要是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买进,而在最高值时抛出,那么在一天之内每股就将增值40%,这样的升幅是前所未有的,保罗·艾伦禁不住心中的喜悦,大声嚷道:“这一切实在太美妙了!”
一周之后,每股的价格已经飞升到35.50美元。比尔·盖茨从出售股票中获取了160万美元,而他手上的股票现在已经价值3.5亿美元。
微软股票的支持者和购买者大量分布在全美各地以及世界一些主要城市。比尔·盖茨现在已心悦诚服地改变了对股票上市的看法,他觉得有能力为微软再挣一个最好的价位。他和他的伙伴不得不往各地区各城市奔忙,作巡回演讲。人们的反应是要尽可能多地购买微软股票,每次销售会都搞得像舞会一样热闹非凡。在伦敦,他们受到每个人的恭维与祝贺。在阿纳比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聚餐会,这是大英绅士们的典型聚会。
聚餐会温文尔雅又热情洋溢。之后还开了一次舞会,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
一年之后的1987年,微软公司的股票直冲上每股90.75美元的高位,而且还有继续往上攀升的趋势,10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将比尔·盖茨列入美国400名富翁的第29位,他当时的股票价值超过10亿美元。
保罗·艾伦位居第87位,他拥有的微软股票总值为6.4亿美元。
这时候,31岁的比尔·盖茨已成为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而微软公司也得到空前的加强与发展。
10. 纸面上的价值和财富
MS—DOS作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其地位已稳稳地确立下来。当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个人电脑走向世界之际,也是比尔·盖茨向全球发展之日。
业务的不断迅速增长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比尔·盖茨一旦从巨大成功中冷静下来,立刻发现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比尔·盖茨首先感到担心的,是大量冗员会败坏公司的活力与组织。
微软公司初始阶段有雇员100人左右,比尔·盖茨曾宣称,他的公司最多不超过200名雇员。但现在比尔·盖茨不得不重申:“我并不反对生产和人员的增长,但我认为增长速度不能太快。在目前情况下,我不想让公司雇员超过1000人。”而在1986年3月,在微软股票上市的时候,公司已有差不多1200人。
在一个大公司里,最容易使人精神涣散的是缺少人情和关怀。
在人员不断增多从而造成心理涣散这一点上,既显示出比尔·盖茨敏锐的预见力,也表现出他能防微杜渐,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本领。
为了保持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尔·盖茨动了许多脑筋。
微软公司在西雅图的办公楼已无法容纳与日俱增的雇员。公司决定搬迁到8英里之外的地方。在那里,比尔·盖茨买下27英亩土地,加班加点地盖了4座办公大楼。为使员工们可以浏览户外四周碧绿的树林,公司把大楼全都设计成X型。比尔·盖茨要让全体员工都能分享欣赏全美国最优美的西雅图近郊景色的愉悦,让人们心旷神怡,精神振奋。
比尔·盖茨把全体软件工程师集中到两座4层的楼房里,那儿有全天服务的快餐店,供应全部免费的软饮料,有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的场所,如棒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而且所有体育活动统统免费。
公司早已作出这条规划,要有宽敞的工作场所,足够的办公大楼和充裕的休息设施。原来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建3幢大楼。可是还不到一年,第5幢和第6幢就已破土动工。这两幢尚未完工,第7幢又来了。只是第7幢修建得不太顺利,因为它坐落在一片树林里。末了,第7幢还没有来得及开工,便干脆开始了修建第8幢和第9幢。大面积施工,成片的楼房建成,在6年时间内,微软公司在269英亩土地上就建成了22幢楼房,以至人们把这里的街道称为“微软路”。
比尔·盖茨在谈到修建这么多办公大楼时说:
“我们有这样多的年轻人,他们在进大学前几乎足不出户,而现在又将他们带到这几乎是荒郊野外的地方,怎么能不尽量让他们感到舒服一些呢?说实在的,他们并不乐意老呆在这个地方,他们需要交友、玩乐、活动,然而我需要他们工作,需要他们干得更好。”
比尔·盖茨强调说:
“我希望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
比尔·盖茨既为员工们解决各种困难,又时时告诫他们,千万不要老子天下第一,要保持清醒、冷静和谦逊的作风。
微软厂区原来没有固定的停车场,谁先到公司,谁就能寻到一个停车的位子,连比尔·盖茨本人也如此。
在公司股票上市以后,公司里一下子增添了许多百万富翁,不少人都因股票而大发其财。在微软公司的停车场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轿车,保时捷、奔驰、法拉利等名牌车无所不有,后来还停上了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即使董事会的车混在中间,也很难辨认出来。
比尔·盖茨眼见雇员们的高级轿车越来越多,他的心反倒越收越紧。
自从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以来,公司里许多人大发其财,他们的注意力显然已经被分散了。他们常常用更多的心思去关心股票的行情,并且不断滋生出骄傲和洋洋自得的情绪。
有些人甚至在房间里贴上显示股票涨跌的图表,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这上面。
一些资深员工在胸口上戴着写了FYIFV5个字母的徽章。那意思是:
“去你妈的,老子有的是钱!”
比尔·盖茨忧心忡忡地说:“这实在叫人担心!他们这样作意味着什么啊!”
比尔·盖茨反复警告他的员工,千万不要被纸面上的价值和财富迷惑!
他非常严厉地指出:
“这是愚蠢的!公司的股票固然具有高面值,但高面值常常是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
比尔·盖茨在技术开发、商业竞争中永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对自己的员工却总是谦逊和蔼,处处关照。他的生活是极为朴素的,甚至比普通员工不如。的确,他有一辆保时捷高级轿车,被外界认为生活得豪华奢侈,但这多半是新闻媒介炒出来的。高级轿车在微软公司一般员工中使用的人不在少数,一些人甚至使用更高级的车子。
比尔·盖茨惟一一次大把花钱的壮举,要算是他与保罗·艾伦在1986年8月一举拿出220万美元捐助他们的母校——西雅图湖滨中学。他们曾经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在这里幻想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公司。现在,一切都已成为现实,他们的捐款将用来修建一座科学和数学中心,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名称以谁居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以抛硬币来决定。结果保罗·艾伦运气不错,这座中心于是被命名为“艾伦—盖茨大厦”。
11. 与IBM公司分手
伴随着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和比尔·盖茨的财富剧增,摆在面前的形势却变得严峻起来。错综复杂的商务关系和商业竞争,使比尔·盖茨走上一条坎坷的发展道路。
当然,他对此早有思想准备,甚至是成竹在胸。冷静的分析态度和客观的观察能力使他总是能够在迷茫的商海中胜利地游到彼岸。
IBM个人计算机是个三位一体的产品,它包括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芯片和 IBM的主要设计。然而,在微软公司的视窗1·0版问世之后,他们与IBM的亲密合作关系也开始宣告终结。
这主要是因为 IBM在企业文化即企业的指导思想上与微软公司完全不同。IBM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制OS/2软件。但他们与微软的作法不同,它政出多门,机构庞大,有好几百人围着这个项目团团转,除迈阿密的研究所外,甚至还包括境外如英格兰的韦彻斯特研究所。在微软公司,这种任务则由一个小组在活跃而自由的环境中承担。人们说,在微软,8个人工作1个人评论,而在IBM,一个人工作却有8个人评论。
所以,微软公司自由自在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IBM,而IBM的工作却处处掣肘,进展缓慢。
特别叫人难堪的是,如果微软公司的人员到迈阿密,协助他们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他们会发现总有一名 IBM的人跟着他,即使在休息场所也不例外。这当然是在告诉他,不可靠近IBM的机密。
IBM的做法实在叫微软公司灰心失望,大为扫兴。这甚至导致两个密切合作的公司产生裂痕和冲突。一位协助 IBM公司工作的微软公司技术人员说:“我们在IBM办事实在艰难。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自作主张,事无巨细必须找到高层人士作出决定。我们在写出报告并经委员会审议之前,决不能干任何一件事情。为解决一个细小的问题,你不得不花几个星期时间撰写报告并等候批准。”微软公司的作风却大不相同,它务求先行一步,决无繁琐的审批手续。微软公司40名程序员只有两名检测员,而IBM1名程序员就有1名检测员。
微软公司人员受到IBM的歧视性约束,即使有力气,也无法用得上。
果然,不久之后,IBM的个人计算机就失去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他公司以低于IBM公司3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同类产品。IBM的市场几乎被别人抢占一空。
比尔·盖茨面临一个抉择:要么继续与IBM合作,在IBM中占据一定的权益,处于被 IBM拖着走的从属地位,要么独自提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标准,另起炉灶,与IBM脱钩。
但是,在这方面,微软公司敌得过老资格而且摊子庞大的IBM吗?
好在这时候IBM的市场销售工作正处于一筹莫展的境地。
比尔·盖茨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如果让他在财富剧增和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之间作出选择,他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后者。微软公司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设计出自己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视窗3·0版。
微软公司的视窗3·0版本问世,在个人计算机行业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微软公司在产业开发上与IBM公司正式脱钩,发展成为独立研制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机构,同时,视窗3·0版本本身,也使电脑及其兼容机在性能上从此跨入一个新的纪元。
12. 有史以来最让人渴望的产品
视窗3·0版本的推出,在软件业界和个人电脑行业发生了震动性的效应。
舆论界赞声不绝,一片哗然。
微软公司也不惜大把花钱,为视窗3·0的推出鸣锣开道,大搞宣传。
1990年5月22日,在电脑界是个盛况空前的节日。
这天一大早,纽约市戏剧中心一派热闹景象。巨大的建筑物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6000多人在这里聚会一堂,庆祝视窗3·0问世。微软公司通过卫星把庆祝大会的实况发往美国7个城市的分会场。与此同时,在世界12个大都会,即伦敦、巴黎、马德里、斯德哥尔摩、墨西哥城、悉尼以及新加坡,也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产品发布会。
为了召开这次庆祝大会,为视窗3·0的推出大造声势,微软公司拨出300万美元作为宣传费,加上有关广告费、演示费、赠送试用版等等经费,这一天,公司共计花费了1000万美元。
这一天是比尔·盖茨34年的生活中最感荣耀的一天。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穿着笔挺的西服,在专程从西雅图飞来的母亲陪同下,出现在空前热闹的大会上。确实,他成功的日子已经到来。
激光灯摇曳生辉,奏鸣曲反复回响,此刻,全世界都响彻了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声音:“视窗3·0将重新确定 ‘个人’在个人电 脑中的地位,这是比DOS还要好的DOS!”
视窗3·0为个人电脑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它可以管理高达16M的扩充内存,提供了可以将硬盘作为虚拟内存的存储管理,多任务功能和一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它具有悦目而美观的图标,颇具立体感的按钮,丰富多彩的屏幕显示,体例繁多的字型,实用而方便的数据交换。
他真可称得上是一件尽善尽美、空前完善的杰作。
所以,花费巨资投入宣传,大造声势,扩展用户,让全世界都了解它是值得的。
比尔·盖茨对记者们说:“这是微软公司有史以来最盛大、最昂贵的一次软件发布会。”
对于比尔·盖茨的这项杰作,各界作出了热烈的反应:
《今日美国》写道:
“这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渴望的产品!”
得克萨斯软件公司总裁,视窗的支持者格雷逊评论道:
“假如你认为,在这几年中高科技产品已经极大地改变了155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你并没有看错;但真正的改变,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对于视窗开发曾抱贬谪态度的人也开始加入赞美大合唱,国际数据公司的南希·麦克沙说:
“我过去对视窗一直冷眼相看,然而在我看到它的功能之后,我也成了视窗的支持者。”
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更为儿子感到骄傲,她喜气洋洋地说:
“这是我儿子一生中最伟大的日子,他可以不再依靠IBM了。”
视窗3·0版本震动了全世界。现在,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第二大股东保罗·艾伦并肩坐在会场里,为今天的胜利而发出微笑。
曾经完全退出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在两周之后又成为微软公司的理事会成员。
他说:
“比尔同我谈这件事已有好几年了。我们曾经一起战斗,取得极大成果。我想,我们将继续开始合作。”
微软公司在视窗3·0版上的巨大投入,很快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视窗3·0顿时成了非常畅销的软件,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发行。到1990年底,已售出了100万套,在世界软件销售排行榜上雄踞榜首,直到1992年新版视窗3·1推出之前,其销售总量已达700万套的创纪录数字。
微软公司的巨大成功使苹果公司及其他较小的公司受到沉重打击。
苹果公司一直在图形用户界面上独领风骚,称霸市场,其得意之作麦金托什曾卖到每台4000美元,而现在人们只需花95美元买一套视窗3·0软件,就可以在一台只值2500美元的 IBM个人计算机上得到同样的效果。苹果公司所处的劣势,不言而喻。
13. 难以撼动的微软公司
商场如同战场,麻烦总会找上门来,即使苹果公司不出面,也不乏其他公司出来摸一摸老虎的屁股。
其实,真正要把微软打下去,谈何容易。尽管在个人计算机行业人们对微软公司怨声载道,而且眼睁睁看见它对同行业的产品进行排挤和侵权,却很少能把微软公司推上被告席。
微软公司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撼山易,撼微软难。
一方面,微软公司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班子,他们不仅是一流的律师和能言善辩的辞令家,而且对于电脑行业也深有研究,几乎就是计算机行业最出色的法律专家,一切法律手腕很难在他们面前玩得开;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各个开发商在自身生存上已完全无法离开微软公司,假如微软受到伤害,他们自身也会在某些方面受到伤害。任何软件商都离不开微软公司的技术支持,即使是硬件开发商,也不敢得罪于微软,因为他们需要微软公司提供操作系统。
而对于真正敢于摸老虎屁股的人,微软公司也只是将他们处理在“幕后”。
例如Z—Nix公司,只是一个年销售额600万美元的小公司,主要生产计算机鼠标。它对微软公司提出指控,说微软公司把向它提供的视窗3·0版,由协议的每个拷贝27.50美元擅自提高到54美元,以此达到将Z—Nix公司从鼠标器市场排挤出去的目的。这明摆着是微软公司理亏,在洛杉矶地方法院受理此案后,人们一般认为微软公司这一方必然面临败诉的结局了。
然而,微软公司竟能不动声色,对这件已在报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来个冷处理。
微软公司在消息见报后的几个小时,便派员飞往Z—Nix公司总部,经过一番磋商,Z—Nix便声明,它已经讨回公道,绝不再去诉诸法律。
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轩然大波,转瞬之间又变得风平浪静。微软公司处理商业争端的能力叫人不得不折服。
比尔·盖茨总是毫不留情地对竞争对手施以沉重打击,然后又叫对方无法吭声,要绝对地赢得对方。
能够像Z—Nix公司这样,敢于将微软公司推上被告席的,当然为数极少,不过也并非绝无仅有。“字处理公司”和著名的苹果公司都曾打上门来找过麻烦,只是并未引起风波,都被微软公司巧妙地应付了。
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是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间的一场诉讼。
凯利·科是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罗德·布洛克的律师。这家计算机公司曾经与微软公司有过业务往来,它拥有的操作系统 SCP—DOS软件,曾使微软登上仅次于莲花公司的第二大软件公司的宝座。
终于,这家公司提出指控,要求微软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的赔偿。
这一案件涉及高科技领域内的技术问题,案情错综复杂,很难理出头绪。为此,凯利·科律师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在法庭上侃侃而谈,一一列举事实和细节。单是庭审记录,就记下了共6卷计数百页文字。
凯利·科确实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律师,他除了对每件事情每个细节作了充分准备,并且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之外,还会别出心裁地让形象说话。
凯利·科把MS-DOS比作一只狗,这条狗名字叫斯帕德。他还竟然把这条狗带去放到了比尔·盖茨的被告席上,向法庭上所有的人展示。
他诙谐地说:“我可以肯定地说,你们人人都认为现在这宗案子,是关于计算机的案子。其实,这也是一宗关于狗的案子。”
法庭上鸦雀无声,人们睁大了眼睛,不知这位鼎鼎大名的律师要讲些什么。
凯利·科接着往下说道:
“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罗德·布洛克把这条狗叫做斯帕德。有一天,比尔·盖茨去找这位老板,他对老板说:
‘我对狗这玩意儿很在行的,我可以使它成为一名冠军。当然,我将从奖金中分一点给你。’”
凯利·科律师然后郑重地说:
“可是千万不要忘记:这条狗本来就是罗德·布洛克的!”
法庭上,人人都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个比喻当然十分精彩。比尔·盖茨兴致勃勃地听着他慷慨陈词,并且把身体习惯地前后摇晃,这是他有了兴致的表现。
比尔·盖茨毫不迟疑地应战。面对这种很可能削弱微软公司声望的法律纠纷,他丝毫不感到害怕。
这案子一直审理了3个月,直到布洛克准备出卖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时,这桩公案还在幕前幕后地进行。
早在1981年,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布洛克便与微软公司副总裁保罗·艾伦达成协议,布洛克以5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手中的DOS操作系统转让给微软公司。作为条件,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在出售其生产的软件时,可随机搭配这个DOS操作系统。此外,微软公司还同意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使用这个操作系统的升级版本。
当然,布洛克以后在使用这个操作系统时没有付费给微软公司,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现在这种操作系统已升华为行业的标准,将它“捆绑”在原装机上出售,可以赚上好几百万美元。
而且,布洛克想把这种不付代价便赚大钱的权利待价而沽。
由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曾与微软公司达成谅解,可以无偿使用它的操作系统,这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因此,引起众多以MS—DOS操作系统为标准的计算机厂商大为垂涎。他们将不惜重金购买这项价值2000万美元的许可权。
这种作法自然使微软公司大为恼火。微软公司副总裁谢利向布洛克郑重指出: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可以出售DOS软件的拷贝,但绝对不能转让这种特权。否则,微软公司不得不诉诸法律。
本来,微软公司只允许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作为惟一一家可以无偿经营这种赚钱的操作系统的公司,具有销售权。然而,这里还有另一个人也是例外,他就是具有“DOS之父”这种荣耀的帕特森先生。比尔·盖茨曾宣布帕特森先生也具有这种销售特权,以作为他对微软公司所做贡献的一种酬劳。
帕特森回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工作后,不久便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德尔康技术开发公司。
不过,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在经营上混乱不堪,以至到了破产的边沿。
这时候,一家外国公司的经济人约见帕特森,试探购买比尔·盖茨授予的这项销售许可权。这使比尔·盖茨大为恼怒,经过一番谈判,微软公司用100万美元从帕特森的公司收回了这项权利,而且把帕特森留在微软公司工作。
这个案子的审理共花去了3个星期时间,比尔·盖茨不得不把可贵的时间花费在与法庭周旋上,他和保罗·艾伦都随时得上法庭作证。
在审理这一案件的同时,还达成了一项庭外调解协议,微软公司再付给布洛克92500美元,以收回它授出的许可权。
在审理的过程中,双方的律师共举行过11次谈判。布洛克坚持索要50万美元,而比尔·盖茨认为,他已经为DOS付过一次钱,不可能再付一次。
布洛克知道,在12名陪审员中,必须有10名以上表示同意,他才可能得到巨额索赔,而且,如果比尔·盖茨上诉联邦法院,他的要求还可能被全部推翻。
但是,他仍然坚持索要50万。
比尔·盖茨的律师们开始只认可5万美元,这自然遭到了拒绝。后来,在陪审团讨论的过程中,赔偿的价码曾以每两小时上涨10万美元的速度递增。眼看着金钱流水般往外抛出,比尔·盖茨却毫不动摇自己的初衷。布洛克的律师凯利·科大为感慨,喟然叹道:“他真算得上是个心如铁石的人,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要把对方压垮,而根本不管什么商业意识。”
凯利·科从这件案子中真正认识了比尔·盖茨。审理一结束,他便径直赶到交易所,一口气买下一大笔微软公司的股票。
当然,他完全押对了宝,微软公司收回了整个市场之后,股票当然再度往上攀升。
对于布洛克来说,他也算不上吃了大亏,比起被比尔·盖茨洗劫一空的人来,他已经是大有收益了。
微软公司在维护自身商业权益上从来是寸土必争,对于违犯它的商业权益者必然追究到底。这种作法有力地捍卫了自身利益,而且叫人谈虎色变,做事大有收敛,不敢轻举妄动。
比尔·盖茨由于使微软公司股票上市以及在保护自身权益上的拼命精神,使微软公司的业务大踏步前进,在美国乃至国际电脑业界鹤立鸡群,令大大小小的电脑公司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叹。
14. “我们必须取胜!”
比尔·盖茨对于微软公司的巨大成功,有过细致的分析与总结。
在一次邀请会上,他对自己建立企业文化、组织工作模式、开展经营活动等方面的细节,做了中肯的阐述。
在微软公司,建立了企业内和衷共济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非常方便而且十分融洽。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从不设什么关卡,也没有繁琐的手续。合作关系之方便有效,犹如朋友之间的互相支援。
在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只有那么几名主要成员。微软公司从来不设那么多的副总裁,这已是众所周知的。这使最高领导层不存在推诿拖沓的作风,办事决策,雷厉风行,这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原则。
微软公司共有9个部门,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都是相同的:一名产品部经理,一名开发部经理,一名程序经理,此外,还有一名用户部经理。其中,程序经理是最为重要的职位,他要对产品的特性及其对用户的吸引力负责。微软公司一向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在9个部门的经理中,8男1女。这些人中一些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高学历人士,另一些则是微软公司历年提升起来的。所有这些人,都具有掌握部门的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独立操作,独当一面。这正如一台安装得十分精密而且所有零件都具有高质量的机器,开动起来运转自如,效率很高。
为了保证开发小组永远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微软公司采用了著名的达维利亚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作法是:每6个月将对全体开发人员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其中,大约5%在工作状况和成绩方面处于最后的人将被解职,另谋出路。
对这种作法,比尔·盖茨解释说:离开微软公司,自然还有其他工作可干,比如去波音公司或其他什么公司。一些人还可以干脆回东部去谋生。
开发小组从来都是较小规模的,人员不多但负有重任,永远保持着队伍精干、效率很高的特色。比尔·盖茨认为,哪怕微软公司再进一步发展壮大,他这一支应用程序的开发队伍也不会扩充。微软公司的机构扩充计划中,开发人员只有18个名额,而且还在作缩减的打算。而在莲花公司,开发人员的队伍多达120名。比尔·盖茨认为,这会导致互相扯皮、推诿和不负责任的作风。因此在开发人员队伍的建设上,他的基本观点是少而精。
微软公司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设计师”队伍,当然,也仅仅是7个人而已。这些人专门从事的工作是: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规划新的技术远景,乃至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绘制蓝图。
这是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软件高手,是电脑行业中的凤毛麟角。不言而喻,比尔·盖茨是他们中的“总设计师”。
对这7位“重量级思想家”,比尔·盖茨总是格外偏爱,另眼相看。
他们是微软公司的精神台柱,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核心。其中包括微软公司的“创收火山”、匈牙利计算机天才西蒙伊和戈登·莱特温。
微软公司把包括这些思想家在内的所有人员分成6个级别,即所谓采用10—15级的等级划分法。如果一名程序员升至15级,他就是“重量级思想家”了。当然,一旦成了这类人物,公司的巨额股票分配也就顺理成章地降临到了头上。
微软公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比尔·盖茨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聚集了最优秀的干才。
所谓最优秀的干才,便是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必须能持之以恒,必须拥有极高的智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正确无误的商业判断能力。
比尔·盖茨强调,在这里,极高的智慧乃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比尔·盖茨本人的使命,则是正确地驾驭这些英才,让他们的才智得以发挥再发挥,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可以成倍地、成十倍地发挥出他们的才干。
他要求这些人每天一边工作,一边念念不忘:“我必须取胜!”
他们必须能够迅速地转换在工作和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这就是说,在周末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并非什么希罕事,这是微软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
作为微软公司,它必须对所有的竞争对手施以无情的打击。这其实是产生于激烈竞争中的防范心理。微软公司担心在商业上失去它的领先地位,因而不得不先发制人,以防患于未然。
微软公司在商业竞争上总是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谨慎态度。比尔·盖茨无法容忍失败,所以他脑子里一直考虑的是:有朝一日,谁将会取代我们?这也正是他千方百计要消灭每一个竞争对手的原因。
多年来比尔·盖茨对他手下的经理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决不可以被胜利冲昏头脑,要看清楚,四面八方全是虎视眈眈的对手。比尔对他们说:应当去了解他们,细致入微地了解他们,连他们的生日和孩子的名字都应当了解得一清二楚。
比尔·盖茨的希望是,他手下的人们能够像他自己那样时刻保持警觉,而千万不可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他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反复叮嘱:“要多想想我们的竞争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要认为我们已经占了上风,因此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这必将导致落伍,导致淘汰!”
事实证明,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在内部管理机制和对外竞争策略上的一整套做法,是科学、严谨、卓有成效的。微软公司在世界电脑业界独领风骚而又经久不衰,正是这种管理策略最强有力的注脚,正是微软经营思想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