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3年第16期
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爱
作者:林 童
字体: 【大 中 小】
一个有个性特征的诗人,其审美理想也必然会有自己的特征,而且也会有不同于他人的非常个性化的核心意象,并以此建构自己的诗歌。青年诗人刘汉通正在建构属于他的诗歌“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里,我们最容易见到蝴蝶,这个具有古典象征意义的蝴蝶,在21世纪的天空,它将怎样飞翔:
你一直想捉住,
那只冥想中的蝴蝶:
它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却始终在你的视线之内。
——《后花园》
这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蝴蝶,因为汉通描写的并不是现实中的后花园:“后花园:作为记忆的部分,/加深了你对某段经历的怨恨。”由此可见,这样的经历应该是不平常的,有刻骨铭心之感,它已经打上了人生的烙印,它常常和爱情有关,但我们读诗,也不必非要把它和某种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因为诗只是一个载体,说不定还不只与一件事相关呢,它完全能够表达更多的东西。这只飞翔的蝴蝶,也不是事物本身,它是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象,所以,它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也会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想捉住却捉不住,因为它不过是“黑夜里闪烁的幻象”。但是,正如法国诗人玛拉美在《牧神的午后》所宣称的:“也许这些幻觉中的美女/正好体现了你心中的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这些幻象“在你的心底沉淀并变得灰暗。/而许多不明的事物,/在你的周围布满了阴影。”并且让“你分辨不清时间的多个侧面:/是球体似的滚动,/还是玻璃的碎片一样沉默?”但的确能够让人感到“闪电一样突然照亮了你”,难道这还不够吗?
我当然相信汉通的蝴蝶与爱情相关,他在《天竺鼠》里写道:“为了区别肥胖与浮肿的概念,/你伪装成一只戒欲的蝴蝶/沉醉于虚无的爱情之中。”再来看他的《枕边书》:“我并不想盲目地去猜测,/两只趴在阳台上的枯叶蝶,/如何在一滴露水里相亲相爱,/抽象于我还未构思好的结局。”还有他的《藻》,很奇怪,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给儿子”,但我们通篇都找不到这类诗中常见的写法,他对儿子说什么呢?“一场雨不紧不慢,/半途停下的蝴蝶,因过分修饰,/减缓了春天的衰败,而不着痕迹。”这是对儿子的告诫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题来“加速着一只豹的奔跑”?
我觉得,读汉通的诗,他往往设置了许多机关,他的编码程序比较复杂,读者在解码的时候,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是初读他的诗,有一种“林黛玉进贾府”的感觉。其实,这正契合了汉通诗歌的特点:隐秘性和象征性,复杂性和层次性。这也正是花园的特征。
不过汉通的诗与那些故弄玄虚的诗是有本质区别的,他在诗中设置了指示,我们就不会像在八卦阵里,容易迷失方向。我们可以尽心尽情地欣赏和领略花园的风光,尽管他的花园只在“秋天”才为我们开放。我们还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花园里最具特色的景象,那就是“美与爱”!
仿佛远古的一滴忧伤,春天的少女
轻轻踮起的脚尖,是颤抖的花蕊
是银匠锻打的月光,蝴蝶的翅膀
掠过众神的呼吸,若隐若现的划痕?
……遍地零落的月光和翎羽
风在一遍遍地诵读着虚无的哀伤、困倦;
黑暗中起身的人,怀里藏着美酒和乐曲
凝神倾听驱散了漫漫冬夜的忧愁。
前面提到的几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汉通已经对爱情完全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一再感叹着“虚无”,但是,他在《天鹅之死》中给出了答案,尽管他感到“多少心爱的事物在消失远去”,但并不妨碍他对美与爱的深情:“纵然死,也让我爱着死去!”
在这个时代,仍在为爱这样歌唱的诗人不多了。当然,汉通对俗世的美也存在着怀疑和拒斥的态度,这在他的《一场时装表演》里得到了佐证。的确,世俗生活中的美,与文学艺术中的美是有距离的,它具有时尚性、大众性和消费性。这种美只能欣赏;这是由它的表演性质所决定的,而不能进入到审美,但现实生活是需要的,而且也能够进入到文学艺术中,就看我们如何对待了。汉通从时装表演中受到了启示,发现了“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爱”,我能在他的后花园到此一游,这张门票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