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4年第6期

也谈《当哥哥有了外遇》

作者:马俊华

字体: 【


  《当哥哥有了外遇》这首诗写了这样一场家庭变故:因为哥哥有了外遇,一个本来非 常和谐的家庭,就不再和谐了。不仅不再和谐了,而且发生了完全的逆转,充满了灾难。一 场变故,当它与你没有利害关系时,你可以摆出理智清醒的姿态,甚至还会发表一些故作 高明的议论,可一旦它与你休戚相关时,你恐怕就会方寸大乱,陷于到变故的纠缠中焦头 烂额,只想及早摆脱出来,让生活重返常态。作为这场变故的目睹者——“我”(妹妹)就 深切地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我”以前“在小说里写过很多/外遇的烦恼/但别人的外 遇/没有哥哥的外遇让我心烦”。看到哥哥的外遇给亲人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对一个脆弱的家庭生活的严重破坏,她非常愤懑,最后对哥哥发出了诅咒:“对于现实中活生生的一次/我早已不用笔去杀它/而是用一个妹妹的嘴/吼着,去死吧,你”
  《当哥哥有了外遇》是一首诗、一个艺术品,因此,我们不必对号入座,认为作者就是这首诗背后的真实故事的主人公的妹妹,而应认为“我”意味着一种叙述方式,是一个文学作品里的角色。这样,我们就能从一个亲妹妹对哥哥的这种充满怨恨的诅咒中,感受到“妹妹”对这场变故的深深的无奈,对一个破碎的家庭的极力补救,对受到伤害的亲人的强烈的爱,从中也折射出外遇对一个正常家庭和正常生活产生的破坏力的巨大。我相信,读者会从这样的诅咒中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并引发出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并不囿于外遇这个社会问题本身,还可能牵涉到与此相关的爱情、婚姻、家庭乃至人生等问题。
  《当哥哥有了外遇》的选题反映了作者朴实真切的生活关怀,再次展示了诗歌悠久 的传统: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审视。这样的题材处理起来自然会有些难度。可客观地 评价这首诗,它确实写得比较成篇,语言不是黏附在对事件的模写上,而是能垫起来, 夹叙夹议,凝练跳跃,生活感很强,张力很大。作者的参与性很强,对矛盾的揭示很 充分,耐人回味。很多诗句也很有诗意,诸如“他会在亲戚朋友中扔进一颗炸弹”、“在家 里他成为一个/被极力挽留的躯壳/在亲人中成为一个流言”、“我并不想当一个道德 的裁判/只想当一个杀手”。可以说,作者呈现了感同身受的历史真实,产生了很好的艺 术效果。要是结合当前“口语诗”和“叙事诗”写作,我们又可以发现,它是同类作品中的 佼佼者。
  有的读者认为这首诗语言罗嗦,其实概括成两句话也就够了。我认为不然。艺术的凝 练不等于只保留中心思想,而是要用艺术化的生活内容来感染人,因此,它离不开对细节 和丰富性的追求,这首诗的篇幅是为了达到揭示主题事件的丰富性而确定的,并不冗长。 有的读者认为作者说出“去死吧,哥哥”,就表明作者立意偏颇,在搞狭隘的道德评判,从 而否定这首诗。我也认为不对。正如前文所说,诗中的“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的态度,而 是作品中塑造的角色,因此,通过“我”的嘴说出的话并不就是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或道德 立场,而是塑造作品中人物的一种方式方法,其目的自然是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至于如何进行道德评判,则是取决于诗歌欣赏的事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当然,这首诗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同样的题材也还可以继续做下去,切人的方式 可以更独特、更新巧,语言更凝练、更精粹,诗味更浓。但这些都不能否定《当哥哥有了外 遇》是一首很好的诗。有人也借这首诗形式上不够精美、与古典诗歌无法相比进而来否 定现代诗歌,这也很片面。古典诗歌是一种已经完成的诗歌形态,其标志就是探索出了古 代汉语的形式特点和建构规律,形成了完美的诗歌体式,相比之下,现代诗歌的体式则正 在探索之中。很多人怀抱着古典诗歌的标准来衡量现代诗歌,自然觉得现代诗歌有很多 缺欠。可是,他们忽视了孕育古典诗歌所需要的漫长的历史。我们应该相信,任何语言中 都蕴涵着最佳的诗歌体式,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只是正在探索中而已。终有一天,我们会 写出充分反映现代语言的形式美感的诗歌,其艺术魅力将毫不逊色于古典诗歌。如此说 来,我们今天的一切认真写作都是值得肯定和褒赞的,因为正是眼下这样执著的努力才 是我们早日看到完美的现代诗歌的真正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