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4年第12期

四个观点

作者:郁 葱

字体: 【


  《诗刊》的朋友们出了四个简答题,按照J顷序一一作答:
  一、我的编辑观。我一直以为,一个好的诗歌刊物,应该有一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编辑。办一个诗歌刊物不容易,它实实在在要耗掉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几乎全部精力。因为编辑的责任重大,编辑是精神粮食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所以,作为一个诗歌刊物的编辑,需要学识,需要教养,需要睿智,需要眼界,需要相对自由的心理状态,需要持久的人格因素,当然这太苛刻,但我一直认同这个观点。
  写诗要张扬,做人要克制,编诗要包容。这三句话有一句提到编辑,不知道算不算我的编辑观。
  二、我所编辑的诗歌。历数这些年编辑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是1979年开始做诗歌编辑的,那时20岁刚出头。当时在《长城》,几年之后到《诗神》,一直到现在办《诗选刊》。在一个刊物一做十几年,回头看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这种固执和偏执大概就是我的性格。这期间编发过几乎所有有影响的诗人的作品,也推出了不知道多少陌生的名字。当然我内敛的性格使我和其中大部分诗人至今未曾谋面,但起码让我觉得有许多感受中的朋友。这也好,只读其诗,不谋其面,能使我对他们的作品有更理智、更客观的判断。编辑除了是作品的欣赏者,还要做评判者。这些年编发了数不清的作品,它们都超越或起码达到了我内心的审美尺度,这是让我坦然和感到幸福的。
  三、对当前主流诗歌刊物的看法。我有一个观点:近几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最为繁盛,风格最多样,成就最显著的几年。对于诗人说来,这几年,艺术创作的空间开始增大,社会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心态趋于平和,生存张力扩大,诗人具有了更加独立的诗歌立场、自由的创作心态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创作氛围和姿态更自由、更松弛、更包容、更平民化。毫无疑问,这种现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主流诗歌刊物的变革和成熟(当然民间诗报刊和网络亦有它的作用,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主流刊物这些年不再“趋同”,各自开始了自己的调整和改变,更多的注重自己的特色,有的更广博,也有的还在相对保持自己的地域性,说句心里话我从内心非常尊重我的这些同仁们的努力。记得在《诗刊》下半月刊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经谈到主流诗歌刊物沉寂、迟滞的局面,的确主流刊物在一段时间较为迟缓,刊物从形式到内容甚至外在形象都较少变化,让人着急,当然包括我所主持的刊物。实际上从那时候起,《诗选刊》便开始了可能略显激进的变革。而《诗刊》和《星星》更是创办了下半月刊,我对林莽兄说是展示最有实力的,也展示最有活力的。的确,刊物的变化,哪怕是微弱的变化都会给诗坛带来好的气象。《诗选刊》对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诗人的集中推介和每年岁末的“年代大展”也体现了一种主动变革的思路。当然,一个刊物和一个刊物的姿态是不一样的,从根本上说,中国诗歌的繁盛靠诗自身的成熟和发展,也靠诗歌刊物很在意的去提高选诗的品位。
  四、对目前国内诗歌出版现状及趋势的看法。这涉及诗歌创作,也涉及出版体制,不想再多占《诗刊》宝贵的版面,容我再专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