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4年第13期
本报特稿等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本报特稿
2004年4月29日,诗刊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主持召开了姚学礼诗歌作品研讨会。姚学礼是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文联主席、西部著名诗人。他勤奋笔耕三十余年,已正式出版诗集、小说集、散文集和理论集共三十余部。与会者一致肯定了姚学礼的西部诗生活气息浓郁,文笔酣畅朴素,同时他的古典翻新之作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较好地将现代与古典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开辟了一条诗歌创新之路。姚学礼近期的诗集《喊不住的河流》已荣获2003年度诗刊社“金马车诗文库优秀诗集奖”。
研讨会上,与会的各位著名诗人、诗评家、教授就姚学礼作为一个多年刻苦实践的陇上诗人,几十年里走过的一条漫长的诗歌求索道路,以及他的生活根子扎得深,对西北神话、民族性、山川风情等的生动表述,作品的真实性、西域生活原汁原味性,诗歌写作的特有的勤奋、认真精神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和评价。同时,也对他下一步写作的精、凝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有益建言。
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以及著名诗人、诗评家、教授李瑛、谢冕、纪鹏、吴思敬、陶文鹏、叶延滨、韩作荣、张同吾、朱先树、周所同等,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主持。
《乔羽文集》出版暨乔羽歌词艺术研讨会于3月23日上午在京召开。大会宣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同志的贺信,著名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王昆、王立平、晨枫、张藜、石祥、吴思敬、杨匡汉、金波、金兆钧等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回顾乔羽同志的创作历程和对中国艺术特别是歌词艺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乔羽的人品和文品,从美学角度探讨了乔羽歌词深入浅出的艺术特色,他的许多歌词也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作。《乔羽文集》的出版,是对乔羽五十余年创作生涯的全面总结,是当代歌词艺术一件大事,为一个歌词家出“文集”,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因此,《乔羽文集》的出版也可以说给当代歌词艺术立下了一座丰碑式的建筑。
(李成)
小消息
2004年4月2日晚7时,未名诗歌节开幕式暨第二十二后来名湖诗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殴举行。开幕前半小时,会场已经座无虚席,剩余的有限空间被站立的观众挤满,整个会场像一辆超载的电车。七点刚过,迟到的嘉宾被堵在门外,不得其门而人,只能由组织者带领拨开人群鱼贯进场。部分预留席位已被观众占满,很多嘉宾只能在台阶上落座。
诗歌节的后续活动还包括:臧棣、宋琳、梁小明的诗歌专场讲座;低岸诗人的朗诵沙龙;与现代音乐社合作的多媒体朗诵沙龙;上世纪80年代后诗人朗诵沙龙等等。
诗界之最:26万英国学生诗歌齐朗诵。据路透社报道,超过26万名的英国中学生同时背诵诗人威廉·沃兹沃斯的名作《水仙花》,创造了同时背诵一首诗人数最多的新世纪纪录。据统计,约有26.6万名来自1100所中学的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英国沃兹沃斯基金会组织了本次活动。该基金会的一名发言人指出,上次类似活动的世界纪录为3701人;他们组织本次活动的目的,旨在支持一家抗癌联合会,并增进年轻人对诗歌的了解。
旅美诗人彭邦桢纪念诗奖名单公布。为纪念旅美诗人彭邦桢所举办的“诗人彭邦桢纪念诗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甘子建、冯杰获颁纪念奖;何均、林亚若、林佳蓉、纪明宗、张贵松、张苇菱、章安君、曾美玲、费启宇、廖大期获创作奖;王浩翔、林达阳、陈昆荣、曾翎龙、刘志宏获评审奖。
香港散文诗学会推出第二辑丛书。为庆祝《香港散文诗报》创刊两周年,香港散文诗学会日前假北角国都大酒楼举行晚宴,还举办了“香港散文诗丛书”第二辑首发礼。该辑共六册,包括陶然《生命流程》、蔡丽双《春风》、秀实《秋扇》、钟子美《致聪明的人》、谈耘《香港故事》、海若《情绕心间》。
台湾诗人焦桐、陈义芝在沪演讲。近日,台湾诗人焦桐、陈义芝在复旦大学就诗歌问题,分别做了题为《现代诗的意象与形式》和《流云迎面撞击的飞行}的演讲,受到两岸青年文艺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两位诗人这次到上海是作为台湾代表团的讲师,来参加由复旦大学、台湾某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文艺营”活动的。
中国第一套诗歌网站丛书——“诗歌报网站诗丛”在中国上海首发。诗歌报网站综合报道:2004年3月27日下午,“诗意的下午”——“诗歌报网站诗丛”首发式,在上海南京路中信泰富广场“常春藤书园”举办,数十位诗人、艺术家、大学生、参加了当天的首发式。诗人鸣钟、任嘉琪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此次活动,北大五四文学社社长金楠、诗人冯林等人路过上海,参加本次首发式,为活动增色。
下午两点半,活动正式开始,诗歌报网站小鱼儿首先致辞,介绍了这套书的出版过程和部分作者,并散发了该套丛书主编陈剑文的书面发言,祝贺活动成功举办,紧接着,进入诗歌朗诵阶段,石生、冰马、一衣、小鱼儿、咳嗽、陆华军、李明、余成瑶等人轮番上台朗诵了“诗歌报网站诗丛”中入选作者的诗歌和现场诗人的作品。朗诵结束后,迟迟不肯散去的诗人们继续讨论诗歌类书籍的市场化运作和诗人在当下都市生存中的状态等话题。
诗歌报网站方面表示,今后,网站方面将不断结集出版诗歌作品,为诗歌寻找出路,让诗歌更多走向读者。
第四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揭晓,青海诗人章治萍获奖。经《新语丝》编辑部投票表决,第四届“PSI一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于日前揭晓,章治萍《大巅地(组诗)》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据悉,章治萍此次获奖是该奖设立以来诗歌作品获得的最高奖项。
宜都古稀老人吴开化著诗体《水浒传》。76岁的退休教师吴开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年过古稀仍笔耕不辍,还出版了诗集《山野歌吟》,被人称为“田野诗人”。吴开化尤其钟爱《水浒传》。他于2001年开始着手改编,埋头伏案数百个日夜,完成初稿后又再三修改,前后稿纸堆起来高有尺余。最后定稿的25600行七言叙事诗,保持了原著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的现实主义风格,突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的英雄人物,而对一些旁枝杂蔓稍加剪裁;同时充分发挥了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特色,明白流畅,琅琅上口,有着民歌和唱词风味,现已在宜昌市新华书店上架。
诗人现在时
杜涯 2004年2月初,辞掉了河南某杂志的编辑工作,来到了北京,那时冬天的寒意末尽,每天刮着大风,空气冷冽而清新,天空明净湛蓝。经张杰介绍,进了北京一家图书公司,仍做编辑,只是编起了图书。每天和张杰一起挤公交车上下班,到公司打卡,他编《山海经》,我编《楚辞》,某一日读到前编辑写的配图文字说明:“屈原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觉哑然而笑。
如此2月过去了,3月过去了,有一日仰头看到通惠河两岸的柳树发了绿绿的新芽,紧接着广渠路上、地铁站外的迎春花和紫叶李呼呼啦啦全开了,温暖迷蒙的春天来到了北京。于是在间断了写作一年后,又开始写诗了:“在北京郊外,我忘记了时光的短暂或漫长/忘记了悲痛而无意义的生命/迎春花正盛开在栅栏外。”
这是我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春天。
芷泠 近期忙于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仅写一些短诗及思想随笔。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法语,这门语言给予我新的体验和可能,希望尽快阅读原著及与人交流。其余时间还像以前一样:阅读,思考,生活。近来受朋友影响,对天文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现计划边写作边游学,多涉猎陌生的领域,创作方面以散文、随笔和诗歌为主。
海上 50年代出生,以“漂泊”闻名深、穗的湖南诗人。在90年代写有多篇尖锐反映珠三角商品潮变迁中的人性、生态的文化随笔,并创作有大量现代诗歌,及整理阐述“巫文化”文论等。2004午春节回到故乡长沙,目前在整理旧作,及为几家杂志撰稿。
读者来信选登
……我叫张友锦,是一名文学青年。由于地理位置不佳,我一直都没有接触同道的机会……《诗刊》我只是知道它,但是可惜时至今日我都未曾阅读过它。实在是一大遗憾。
(张友锦,广东省太埔县石侯中学高一.一班,邮编:514235)
(编辑回信:“张友锦同学:您好!谨赠阅2004年4期《诗刊》上半月刊一册,祝您阅读时开心。”)
……今天我真有幸发现了《诗刊》2003年11月号上半月刊,捧在手里,喜在心里,反复阅读。……当我看到贵刊将要举办“激情燃烧的岁月”……诗歌、朗诵等活动,心情非常激动、多么想听听、看看,学习学习呀!……
(韩月爱,北京石景山区八角北里红楼1门102号 邮编:10000)
……我是一位爱诗的青年,爱看,也爱写,大学四年。前两年用美术填满美丽的日子,后两年则由你《诗刊》伴着浪漫的夜。
(张吴,四川绵阳哗艺精晶装饰城Z区6号,邮编:621000)
……贵刊3月号刊出了黑陶先生的《海子家乡行》一文,字字句句,感人至深。读后我们不但知道了海子去世后他家人的真实情况,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十五年之后仍有那么多人在怀念生前默默无闻的青年诗人,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跟贴此起彼伏,今后希望多读到大家关心的热点文章。
(杨忠兴,北京东花市枣园苑2号楼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