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4年第15期
走向灭亡的灵魂
作者:刘忠华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今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室,重庆市作家协会与《文艺报》联合举办了长篇报告诗《春悸》的研讨会。《春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展现在“非典”这场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长诗。诗人刘忠华是中共重庆渝北区委副书记,在这次研讨会上,重庆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诗人冉庄又热情地向《诗刊》推荐了刘忠华的反腐败题材的长篇报告诗《走向灭亡的灵魂》,我们读后,十分感动。我们把这部长诗的缩写稿立即编发,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向刘忠华同志表达我们的敬意,他用诗歌作为号角,吹响了时代的强音,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同时,这也是一首警世之作,让我们每个人思考人生的价值。作为一位公务繁忙的领导干部,用诗歌展示自己的心胸,尽管,在艺术上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提高之处,但重提诗人的责任与诗歌的使命,也许这首诗会给诗人朋友们新的启示……
1
他分明已知,自己
被钉在死刑的判决书上。
熄灭的神经已枯瘦成西风
谋生的欲望却葱茏成莽原
作为盘踞高位者,
在处理许多文件上,
他崇尚蜻蜓玩水的美丽:
省事。省力。省心。
而对现实的反贪政策,
却颇有学者之风:
用心精读,
潜心钻研。
学然后
方知,自己更哥伦布,
发现了一块偌大的杀人新大陆
在物质膨胀的今天,
不管法律怎么刚性,
个人腰包中
深藏,蒙上灰色的收入,
猛进,穿着黑色的外快,
只要额度不逾八位数的门槛,
包拯的铡刀钢火再硬,
不是韭菜的人头是割不掉的。
正是这种伟大的发现,
他才硬撑死守这块新大陆,
只承认自己腰包中
只有七位数是灰色的、黑色的,
其余位数是红色的甚至金色的
一审宣判他死刑,
他思想的花岗石不以为然,
胜券在握地上诉。
最后一搏也许
不会失守。
2
然而,
王怀忠
心境的废墟上
依旧疯长着度日如年的苔藓
光阴之箭,已遭绑架。
日月之梭,早被拦截。
这里,
没有客厅,
没有饭厅,
没有席梦思,
没有卫生间,
没有纯毛地毯,
没有真皮沙发,
没有抽水马桶,
没有冲浪浴缸,
没有机灵的秘书,
没有温顺的保姆,
没有可口的饭菜……
明媚的阳光,被高墙冷却。
清新的空气,让铁窗克扣。
最最难捱的
是并不漫长的上诉期
他深信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
洞察力,尖端成紫金山;
判断力,前卫于奔腾5。
他深信自己申诉书的质量
锻打得,天衣无缝;
浇铸得,无懈可击。
但他不得不正视现实:
眼前,毕竟
笼中之鸟不能一言九鼎,
瓮中之鳖已难一锤定音。
世界上
意外的意外
很多。很多。很多。
唐山大地震不是绝无仅有,
泰坦尼克号并非绝后空前。
只要,改判的文书
一日未公开露面,
死亡,就有可能钻进他胸膛。
他每个细胞,
都坠入无序深谷——
龟裂的思维完全板结,
一百匹马力都启动不了;
而顽固的血液特别冲动,
每根神经都在疯狂的奔跑。
头骨砌成的仓库既惨遭洗劫,
每个角落书写着空白;
霉变的粮食又滚滚而来,
每块仓板皆被胀裂。
脑幕上的图案,
时而清晰成高速公路,
生的车轮和死的牌照并行不悖;
时而紊乱成百慕大三角,
欲望展翅进去,
亡灵不再出来……
3
其实,
他十分清楚,
上诉书
不是沃土,
长不出荣耀的鲜花;
不是女娲,
生不出补天的艺术;
不是金伯利,
产不出耀眼的钻石;
不是阿波罗,
托不出灿烂的阳光。
上诉书的最大功能
只能做点小学的减法:
把死刑减为死缓,
或减为无期徒刑。
即便成功,
也无人喝彩捧场。
而作终身囚徒,
大事小事,必须
向狱警请示,
举手抬足,必须
向狱警报告。
时时,处处,事事,
须观:狱警的脸色。
须仰:狱警的鼻息。
自尊心,
从峰顶跌到洋底
气温降到零下30度,
心上铺满了雪,
血液结成了冰。
这日子,
这活着,
是用一把生锈的,钝刀子,
剥他的皮!
割他的肉!
剜他的心!
是一条看似温柔的虫子,
在慢慢地
蚕食他的时光!
蚕食他的肉体!
蚕食他的灵魂!
4
王怀忠
自己也不理解,
苦苦熬炼的上诉书,
苦苦期盼的上诉结果,
依然是:
时光的黄连。
日子的苦酒。
他也曾想过,放弃上诉。
但生的欲望
像顽强的野草,
无须培土、浇水、施肥,
总是破土而出——
坚土堵不住,
瓦砾挡不住,
岩石压不住。
甚至躁动成暴戾的洪峰,
尽管
河床坦荡能容,
大堤坚固如磐,
仍然,拼命地
挤出一条缝隙:涌动,
撕开一条口子:喷发。
此时,他对
“好死不如赖活”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5
终于,申诉的结果
送达他的手上,
沉重的镣铐与此同步——锁住他的期盼。
他认定的“新大陆”沉没;
。
无情的法律利剑,
要斩断他的“赖活”!
这在,他的意料之外。
又在,他的担心之中。
巨笔举起,
余晖抹去,
夜幕徐徐降临。
最后的晚餐,向他走来。
低矮的桌子上,
摆着三莱一汤:
凉拼盘、红烧肉、炒鸡丁、粉丝排骨汤。
腾腾热气,郑重地
给他饯行;
缕缕沁香,悲怜地
为他送别。
这是他,
入狱以来
最丰盛的一餐。
他却,毫无食欲
思想上,长出乱七八糟的翅子——
过去,他
能吃。善吃。
是著名的美食家。
川粤大菜:在他舌尖上刷卡。
满汉全席:在他食道上疲倦。
宫廷御膳:在他肠胃里失意。
甚至,耻笑
孟子“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迂腐
以“二者必须得兼”的刚愎自用,
创造性地多次尝试
鱼和熊掌在餐桌上的合作,
而且是鲍鱼和熊掌的密切合作……
最后一餐,他未吃。
最后一夜,他未睡。
思绪的蜘蛛网
四处捕捉过去——
他本是一位农家子弟,
童年很天真,
少年很纯朴,
青年很正直。
许多史书,打湿过他的记忆:
凡清官,名垂青史;
凡贪官,遗臭万年。
于是,
内心的土壤
根植着对清官的尊重;
骨髓的岩缝,
挺拔着对贪官的痛恨。
暗暗发誓:
如果,自己走上仕途,
一定要当一名受人尊重的清官。
他确曾没有食言,
上任伊始,时时小心;
为官之初,处处谨慎。
而后来
只因为一只小小的蚂蚁,
翻越他思想的崇山峻岭,
偷偷潜入他内心腹地,
在一个毫不显眼的地方,
打了一个毫不显眼的小孔,
名垂青史的长堤,
开始,慢慢崩溃;
信誓旦旦的土壤,
开始,悄悄流失。
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他恨那蚂蚁,
也恨自己,
当初,为什么没有把蚂蚁击毙?
他恨那小孔,
也恨自己,
当初,为什么不及时堵住小孔?
6
最后一夜,他想到了
乾隆皇帝“为官要守住一口井”的箴言。
乾隆的意思是
国家俸禄是一口永不枯竭的井,
只要恪尽职守,不贪脏枉法,
就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泉水。
反之,
会受策杖之苦,
而且要遭失井之灾。
王怀忠,
对乾隆皇帝的观点完全认同。
一名高级干部,
薪水,是井水小小的一股;
职务消费,是井水的主流。
专用车子的消费,
专用通讯的消费,
专用秘书的消费,
专用司机的消费,
接待应酬的消费,
前呼后拥的消费……
是一口很大很深的井。
而他
不但没有守住这口井,
而且没有保住自己的命。
7
最后一夜,他想到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
关于过“五关”的告诫:
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
要过好——
权力关,
金钱关,
美色关,
亲情关,
交友关。
这“五关”,是
击毙蚂蚁的子弹,
堵住溃堤的闸门。
而他,把这告诫
只搁在耳旁,
未装进心里。
以致
在金钱关——中箭,
在权力关——落马,
在亲情关——失足,
在交友关——醉倒,
在美色关——瘫痪。
他反顾五关,
发现每道关隘之下,
都横七竖八倒毙着一些官员——
不同级别的顶子,
在凄风苦雨中凋谢;
满地现钞、存折和金银珠宝,
已随着尸体的腐烂而腐烂;
肥胖的蛆们,
扭动着笨拙的腰肢,
拥挤不堪地四处编队组团;
成群的绿头苍蝇
心花怒放得载歌载舞,
暴饮暴食得晕头转向。
8
最后一夜,
他翻开尘封巳久的古训,
品出了“知足者常乐”的一些味道。
过去,他之所以
将此话扼杀尘封,
是思想的舌头咬定:
只有未吃到葡萄的人
才垂青此种逻辑。
什么是“知足”?
“知足”的标准是什么?
他王怀忠的注解是:
付出的和得到的,必须成正比!
而他,堂堂一位
省部级干部
得到的居然不及一夜暴发的大款,
甚至不如中款、小款。
许多款们
资历不比他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