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4年第18期
瓷的光泽
作者:李志强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6月11日,星期五,晴
像是一个小型座谈会。21次旅客列车上,林莽、臧棣、树才、徐伟我们一行几人坐在小桌旁,谈起近年《诗刊》组织的一些诗歌活动和诗歌讨论,说到了“新诗标准讨论”、“月末沙龙”、“新年诗歌朗诵会”,还谈起“春天送你一首诗”和“华文青年诗人奖”以及这次汝州诗会……大家都认为当下新诗应该提倡一种创作导向,权威刊物和有实力的作者、有眼光的评论家应该有这个责任感。而这恰是这次汝州诗会的初衷。选在中原古城汝州举办诗会,不仅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更缘于汝瓷之光与诗歌之韵有着默契的珍贵品质。在这里,与会诗人、诗评家要以“新世纪文化背景下我的诗歌选择”展开自由的研讨。
2004年6月12日,星期六,晴
汝州诗会开幕式简朴而热烈。林莽、耿占春、陈超、臧棣、树才、张曙光、刘翔、大解、蓝蓝、森子、李志军、李志强、李双、扶桑、沈娟蕾等与会诗人分别向汝州市委、市政府、市文联赠书,宾主两方简短的讲话之后,林莽、陈超、耿占春分别为坐满了会议室的二三百名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讲课,从听众亢奋的目光中不难感知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
上午,来到汝州学宫和汝瓷博物馆参观。汝州自古有“中州名郡”之美誉。夏商属豫州之域,东周为王畿之地,秦属三川郡,隋设汝州,1913年改为临汝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历史悠久的汝州,文化积淀厚如汝河两岸的黄土。汝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首。由于战乱等原因,汝瓷自北宋以降已断代800余年,现存的汝瓷真品已若凤毛麟角,为海内珍存。建国后,汝瓷研究人员在继承、恢复传统工艺上取得可喜成果。汝州这个名字渐渐地如静静的瓷,在我心中慢慢发出光来。
见诗人们意犹未尽,刘部长又带我们去了新发现的张公巷窑址参观。个把月前,这里刚刚被中外专家初步鉴定为北宋官窑。进了一所普通居民院落,两处十几米见方的窑坑如两尊巨大的胎模。那丈余深土层中隐匿近千年的砖块与一双双诗意的目光邂逅,偶然中含着必然。大解、陈超二兄望着窑坑不发一言,想必宋代窑工汗流浃背的劳动场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复活了,那窑口的火苗还在呼啦呼啦的风箱声里舔着的小舌……
下午3点,座谈会开始(前有详文,此不赘言)。
2004年6月13日,星期日,晴
天气好,去参观千年古刹风穴寺。风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白马寺、少林寺、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该寺打破北方建筑中轴对称格局,错落天成,列冈峦之体势,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特征。古文云:风起于青萍之末,看来此语有误,原来风也是有巢穴的。合影时,我仰头看见古树上有一蚕状小虫,悬丝而下,通体透明,轻轻悠荡。我猜它心中的快乐不会小于诗人心中的快乐。
看了怪坡,吃过中饭,去参观铸钢厂、淀粉厂、污水处理厂等几家企业。车间里,通红的巨大铸件散发着阵阵热浪;搅拌池中,银白色的粉浆荡起涟漪;过滤机边,浑浊的污水渐流渐清……只要用心留神,生活中的场景,什么能与诗无关呢?“汝州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已初步形成能源、建材、冶金、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望着车窗外绿油油的庄稼,刘部长又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谈起汝州的农业,汝地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烟叶、棉花、花卉苗木等。近年,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林果业三大产业迅速兴起……
2004年6月15日,星期二,晴转多云
今天,诗友们就要踏上归程了。时光无情,此次精心准备的诗会,仅几天,就由盼望变成了回味。想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市文联、作协的朋友为这次诗会的真情付出和周密安排,想诗友们认真、热烈的探讨,快乐尽兴的游玩……昨日,诗友们在东道主的盛情安排下,饱览了雨雾中羞美的石人山奇景,雨湿了纸笔,那情那景权且记于心中罢。
车上走神,不觉到了三苏祠,三苏者,乃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挨上近前,端详宋代的三尊彩塑,但见泥塑安然大度,姿态生动,栩栩如生,虽历数百年沧桑,浮尘之下的色彩于陈旧之中平添了内容。这是货真价实的原版,仿不来的。穿过殿堂,三座墓冢石漫青苔,芳草如冠。周围柏林郁郁勃勃,树身皆倾西南,遥望主人故乡峨眉山。谁说草木无情呢?
车到郏县一地,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这里竟是四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发源地。一段兹兹拉拉的录相片把人们的思绪扯回了几十年前。看着发黄的报纸、鲜红封面的知青日记和铭刻那个时代烙印的老照片,有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人,谁能不想一点什么?
感谢这个中原故城,感谢诗歌,给了我们这个邂逅古典、碰撞现代的机会。汝州诗会,会给记忆留下几道痕迹,几缕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