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2期
食指作品
作者:吴思敬 王光明等
字体: 【大 中 小】
食指入选作品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食指简介:
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等作品曾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品导读
【吴思敬推荐语】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均是十分确定的,但它所描述的人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情况下的生离死别,所深蕴的时代悲剧性内涵,却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产生了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处理具体的场面及其勾起的复杂思绪时,能够将可感的细节刻画与细微的心理波动交融起来,将强烈的体验与想象性记忆联系起来,从而维护了个人感受的真切性。全诗句式整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充分的感染力,传达了情真意切的内心感受。
适用年级:初三
【王光明推荐语】食指的诗典型反映了知识青年一代在“文革”中的悲哀与绝望。他的诗面向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而不仅具有历史生活场景的存真性,也重新恢复了真正的人性,把特定情境、细节和个体的想象力重新带人到诗歌的话语空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在文革中被知青广泛传抄的诗,写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告别城市的一个瞬间,由于个人生活细节和深切感受的进入,一座意识形态的城市在四点零八分的尖厉的汽笛中陆沉了,上升起来的是亘古不变的亲情(这是曾被孟郊凝固在唐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至情,被诗中说话者用感应的方式织人到自己的歌唱中,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那种情感的性质)。诗中的告别显得十分悲怆,在无法调和的对立中呈现出一种悲剧性,表达了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
【王家新推荐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记录了一个历史时刻,但这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述,并伴随着一种对个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觉悟。诗中告别故乡的疼痛以及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把一代知识青年的启程还原为一种内心的放逐,因而它不仅唤起了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人的共鸣,还成为文革后期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先声。
诗人自写诗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诗的语言形式、意象和音韵节奏,这首诗是一个范例,值得称道的是“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这样的诗句,这种幻觉般的感受有力地传达出内心所经历的震动。谁在万头攒动中这样感受,谁就是一个诗人。
适用年级:高一 【陈仲义推荐语】一个特定的出发时刻,一个具备“集体无意识”的域名,在最牵动人心的地点,举行的“告别仪式”。典型的浪漫派情感“仪式”,不仅因为情感真挚、透明,韵律整齐,更由于触动着普遍人心的共鸣,所以直到今天,仍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侧重点:
1.了解诗歌的情感因素。
2.了解诗歌的韵律(如果可能的话,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外在音乐性与内在音乐性的结合)
适用年级:初中
【张桃洲推荐语】这首诗的清新风格和它所传达的质朴情感,在那个时代是十分稀少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歌体验的个人性,即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高大而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相当日常化的场面:车站里熙熙攘攘的告别。这一场面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性,形成了这首诗能够引起共鸣的重要基础。对于被卷入那场浩大的社会运动的多数青年而言,这种经历无疑是别具意味的,它几乎象征着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他们不仅因为面临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现实而产生悲恸,而且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隐约地滋生青春的凄迷、前途的惘然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等复杂的意绪。因此,在这首诗平淡的字句底下,包孕着丰富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
教学侧重点:
诗歌的细节刻画;诗歌情感的外化。
适用年级:高一
【路也推荐语】1968年12月20日,诗人食指作为插队知青在从北京开往山西的列车上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这首离别之诗用弱小的低低的声音表达出了在时代铜墙铁壁面前个体生命的痛苦和忧伤。此诗很快在上山下乡知青中传诵开来,四点零八分开出的列车上面运载着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现在我们还在读这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质朴的、直面心灵的诗作穿透了时空。
附:食指能考作品一首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