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3期
贺敬之:长青的文学大树
作者:金绍任
字体: 【大 中 小】
一
时间和人民群众,是最公正最有力的鉴别者,那些不止一次宣布贺敬之“不是诗人”,“已被历史淘汰”的轻薄为文者,其作品或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就尘埃落地,或是除了他们的小圈子没有引起过任何人的兴趣。而贺敬之的诗,继上世纪中期响遍神州大地之后,近年来,又在东西南北各地越来越多的大型朗诵会上振翅欢飞。
汽笛
和牧笛
合奏着,
伴送我
和列车一起
穿过深山、隧洞;
螺旋桨
和白云
环舞着,
伴送我
和飞机一起
飞上高空。
……我看见
星光
和灯光
联欢在黑夜;
我看见
朝霞
和卷扬机
在装扮着
黎明。
春天了。
又一个春天。
黎明了。
又一个黎明。
啊,我们共和国的
万丈高楼
站起来!
它,加高了
一层——
又一层!
(《放声歌唱》)
这些问世于近五十年前的诗句,准确而有力地挥写出了建国初期、以及今天的祖国的恢宏气势。如果不是“螺旋桨”已成为航空业的历史用词,它们就你是刚刚写成的。诗篇纯真而充沛的青春气息具有永恒的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青年与这样的诗句一相会就心心相印。和几十年前一样,不少首次听列、读到贺敬之长诗的现在的年轻人说,真没想到还有这么棒的诗!
贺敬之最出色的作品是:
歌剧:《白毛女》;
长诗:《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短诗、组诗:《跃进》、《黑鼻子八叔》、《回延安》、《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
这些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小永久的珍品。
二
贺敬之所有的作品中,写于建国十年大庆前夕的《十年颂歌》疵点最多,但就是在这首有明显失误的长诗里,也屹立着这样的玉树宝句:
扯开
我的衣襟!
看我
胸中的
千山万壑,
朝向你——
怎么能不发出
阵阵回音?!
这是人类诗歌史上,倾诉挚爱祖国之情的顶峰之句,千秋百国难觅比肩。
产生如此奇伟的诗篇诗句,须有三大外部条件:
一、国土辽阔而多姿。弹丸之邦和景色单调的疆域是不可能的。
二、国势处于朝气蓬勃的上升期。中华大地自从一千二百年前的盛唐以来,直到上世纪中叶,才又焕发了全面锐进的气势。
三、民族文化积淀雄厚,有世界一流的语言体系,有很多世纪积累下的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
而歌者的内因呢?除了思想感情的因素,贺敬之在诗艺上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之处颇多,限于篇幅,本文围绕《十年颂歌》的这一名句来论析他的两个特长:语言和气势。
一、高超的语言功力。
此功力来自深厚的民众语言、民歌、古典文学的功底。当然没有酷爱、痴迷和多年的勤奋,这样的功底是形不成的。
日本当代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的研究结论是:“汉诗(指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诗歌,是人类的珍宝。”(见其《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词典序》)这是实事求是的结论。这些年很有一批文学教授、博士,开口意大利某诗豪怎样说,闭口阿根廷某诗魔如何写,而自己的祖国呢,简直从古至今未曾有过一首合格的诗。这倒让我想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鸭子自命为国际级教练,大叫大嚷地硬要纠正海豚的游泳姿势。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中国诗的光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华语的神采。华语是世界上最富于文学表现力的语言。这不是诗的夸张,是很多中外学者严谨的学术结论。以表现很抽象的“胸怀”类为例,华语就有“胸有成竹”、“胸有城府”、“胸有朝阳”、“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大海般的心胸”,以及“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形象、警策的说法,译为任何别种语言之后都成了酒变白水。当然全球发展程度最高的几种语言各有其妙处,可是在精练、节奏感和韵味方面,华语明显地独占鳌头。
“胸有丘山”,已是雄奇的意象。这是第一层。这个比喻一些诗文用过,当然再用也可,也是有文采之句。“我胸中的千山万壑”,这一写法就是贺敬之独有的了。把古今诗人们习用的单数拓展为“千、万”,有了“山”还有“壑”,增添了广远的纵深感,这是第二层。想跨人这一层是很冒风险的,增加数目字而写不出更多的诗意,就会写砸。贺敬之确是笔力不凡,写了胸中有山壑之“色”,再进一层,还写有“声”,境界益增灵动之气。这是第三层。更奇的是,此声非单向之声,而是千山万壑的“阵阵回音”,则有多个方向的音波在交汇激荡。第四层。这是中外诗史上独有的胸中奇境。
贺敬之善写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和奇丽境界,还可再举数例:
“每一个姑娘的/心中/都是一片/桂林山水”
(《十年颂歌》)
“啊!我看着你,/我想着你……/我心灵的门窗/向四方洞开……/……我想着你,/我看着你……/我胸中的层楼啊/有八面来风!”
(《雷锋之歌》)
二十年来,孜孜于文学“向内转”者甚伙,然而至今不见有什么写“内景”的佳句流传开来。有一位毛翰先生,“向内”独行到了停尸房门口——他竟然想得出用诗去吟咏自杀者的心态。他写开手枪自杀是“让灵魂出来/放放风”,吞金自杀是“一次性消费/果然受用多了”,真是津津有味。这就是此辈“向内”挖掘的深度。无独有偶,居然还有评论家把这样的“诗”评为“表现了诗人对自杀者的同情与理解”,“唤起社会人道意识从麻木中觉醒”!
“胸中的千山万壑”句还体现了贺作另一个鲜明的特点:磅礴的气势。
动感能造势。善写动感,是大手笔诗人的显著标志之一,如李白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有句:
“一路上,扬旗起落——
苏州……郑州……兰州……”,颇得杜甫“即从”句之妙,而动感大增。
《放声歌唱》中有论者们交口称绝的这样几句:
“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
单是论析这16字(实际上只是12个常用字)的组合之妙,就可以写上不止一篇长论文,这对新诗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先简要地说。新诗和旧体诗各有所长。表现现代的生活、思想感情,当然主要靠新诗。但是新诗和旧体诗在精练和意境上差距很大,令人深憾。这16字证明,新诗在这两点上也完全可与古诗的名句媲美,而且还能造成古诗中少见的动感和气势。
《雷锋之歌》里感人的名句:“那红领巾的春苗啊/面对你/顿时长高;/那白发的积雪啊/在默想中/顷刻消溶……”,除了令人叹服的语言功力,也有很强的动感。引起动感的不是空间位移,而是只能发生在想象中的神奇的时间(第四维)变化,并且既有顺向变化又有逆向变化,可称为“心理四维多向动感”。
形成贺作气势的因素还有强烈的感情、出奇的想象、广阔的视野、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意象,以及诗行的排列等等。这里略谈感情和想象。
《雷锋之歌》有个奇特的开头:
“假如现在啊/我还不曾/不曾在人世上出生,/假如让我啊/再一次开始/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开头段的结浯是:“让我一千次选择:/是你,还是你啊/——中国!/让我一万次寻找:/是你,/只有你啊/——革命!”
这种想象令想象力最丰富的人们都大为惊异!远在常理之外,又深在情意之中。它给长诗增添了飞瀑落天般的气势。
从近半个世纪前开始,郭小川、贺敬之就被公认为中国豪放派新诗的领军人物。郭小川笔下有更为多样的现实图景和人物心态,贺敬之的气魄更大,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三
贺敬之的作品颂扬革命,使得一些佩服他的天才但如今不大欣赏革命的人视为“美玉瑕斑”;更有一批彻底否定革命——准确地说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革命文艺的风头勇士,对他进行猛烈攻击。(有些人对贺敬之印象不好是由于听信了谣言,也有人向他放箭是出于妒忌、个人野心,这些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只要将1900年的中国与2000年的中国对比一下,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能得出结论:中国革命确是伟大的;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任何不怀偏见的文艺研究者都能得出结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确是伟大的,因为她是四分之一人类的生命之歌、解放之歌、奋进之歌。贺敬之就是这个伟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
人们知道,对于革命的文艺作品,无论其艺术性多么高,某些人都会顽固排斥,坚决否定。作为伟大文学的代表而受到攻击,这是贺敬之的光荣。
前几年,广西一家出版社出了一位文学博士研究政治抒情诗的专著。博士向读者们讲授说,政治抒情诗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一个“怪胎”,始于前苏联,后大兴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代表人物是郭小川、贺敬之,现已寿终正寝,云云。
何谓政治?孙中山说得明白透彻:“众人之事。”抒情诗不是单写个人情事,而主要是写众人之事、国家民族之事的,就是政治抒情诗。中国诗坛,从先秦略举过来,《诗经》里的战歌《无衣》、史诗颂歌《生民》,《楚辞》里的《离骚》、《哀郢》,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李白的《战城南》、《古风》(“一百四十年,国势何赫然”等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哪一首不是政治抒情诗?杜甫、陆游、辛弃疾的这类诗作就更多了。就连婉约词派的首席代表人李清照,她的《乌江》虽短,正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抒情诗。外国的此类名诗也比比皆是: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普希金的《纪念碑》,惠特曼的《向世界致敬》,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吧》……还需要列举下去吗?
只要有人类,政治抒情诗就会年年月月都有新作产生,包括大量的民众口头创作。
博士很不高兴,说,你这是混淆概念,我所论的政治抒情诗是专指马雅可夫斯基、郭小川、贺敬之式的政治味很浓、行数很多的诗。那么事实是,至少在中国,从有了这个诗体名称至今,这类长歌的创作和出版从未停止过,去较大的图书馆看看便知,只不过前一阵子评论界和媒体更热衷于炒作现代派罢了。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各地报刊就发表了一批纪念这位伟人的篇幅较大的诗文。据我所知,广州老诗人李士非的《登东京塔》和《樱花祭》(见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的诗集《东京纪事》),是近年来最出色的两首政治抒情长诗,具有罕见的冲击力。关心中日关系和中国诗歌发展者不可不读。
即使按照博士先生对概念的严格限定,结论仍然是:政治抒情诗的生产将千秋万代继续下去,而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也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1999年,上文提到的毛翰在《星星》诗刊上离奇地否定《桂林山水歌》。说“离奇”,是因为毛翰举不出此作的任何错处,只是由于作品的写作时间而否定它。毛翰的大名确实够分量被载人文网史了。毛文称,1959—1961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贺敬之却有“如此的好兴致”去写山水,还写了“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所以《桂林山水歌》证明了贺敬之不是“真正的诗人”。毛文还诬陷柯岩“抄袭”。
按照毛翰的审查标准,对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写了山水、写了笑容的作品必须来个大彻查,凡是写作时所属国家有难的,作家作品都要封杀。幸亏毛翰的气魄还不够大,没有提出要查查一件作品创作时,人类是否有难!
毛翰的行径引起了公愤,全国各地的师生、诗人、评论家纷纷驳斥。《星星》向柯岩公开道歉。毛翰则于2003年再次发难,指责《十年颂歌》“歌唱大跃进浮夸风,歌唱荒唐的全民土高炉炼铁以及人民公社乌托邦,同时,不忘昧着良心咒骂‘右倾分子”’。他断言,郭小川、贺敬之、柯岩等人的“人格完全让政治给异化了”,“他们的诗作的可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历史上的文艺作品,发现有时代局限性就否定,并进而否定作者的人格,身为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毛翰就是这样子教学生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