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6期
昌耀入选作品
作者:程光炜等
字体: 【大 中 小】
风景:涉水者
雨后的风景线
有多少淋漓的风景。
可也无人察觉那个涉水的
男子,探步于河心的湍流,
忽有了一闪念的动摇。
听不到内心的这一声长叹。
人们只看封那个涉水男子
静静地涉过溪川
向着远方静静地走去,
在雨后的风景线消失。
静静的。
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
因这男子的涉足而陡增了几分
妩媚。
昌耀简介:
昌耀,原名王昌耀。1936年生。湖南桃源人。九三学社会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旋即罹祸被打入另册,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真正引起广泛注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0年3月23日因病去世。出版的作品集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
《风景:涉水者》导读
【程光炜推荐语】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副大自然世界中的“静场”。偌大的草原一片静寂,雨后的清晰视野中,只见一个男人在河心的湍流中涉水。然而,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听觉,一切都只留下了某些幻化的动作和身体语言。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场面。昌耀的许多诗歌,多牛激烈、强悍,带着原始的血性,和强迫你进入其中的力量。所以,相比之下,读者反而对这种安静的描写不太习惯,这大概也是一种诗歌阅读上的“陌生化效果”罢。
【叶橹推荐语】
这首诗以“风景”为题却重在写出一个“涉水者”在瞬间“一闪念的动摇”,这种内心的奥秘不是一般人所能探悉的。就“风景”而言,“人们只看到”了“男子”涉水而过并消失“在雨后的风景线”,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那男子才会感知他内心的长叹。
诗的结尾耐人寻味。吕耀提供的只是一幅写生的画面,他看到了“溪川”的“妩媚”,至于为什么会“妩媚”,他已经在诗中作了回答。
读这样的诗,需要的是悉心去体味,从静中体验到它的动。世界的变化,人心的砥砺和磨练,正是在这种貌似平静中演绎出许多故事的。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景”。
教学建议:启发对“静中之动”的心灵感悟。
适用年级:高三
【李怡推荐语】
昌耀是当代西部诗人,素以雄浑、高亢、阳刚而大气的西部抒情而知名于世。而这首诗却是另外一种细腻的笔调,书写出了人生的另外的美丽:夕阳下寂静的溪川、默默涉水的男子;诗人显然不打算用一些空疏的大词、伟词,将男子凸显为一名意气风发的英雄,而是着意捕捉他探步于湍流的谨慎、“一闪念的动摇”和内心的“长叹”,如此反而映衬出一个真实的男子汉形象,他毅然涉水的姿势给溪川“陡增了几分/妩媚”。
教学侧重点:诗人构筑的实在是一幅别样的风景,值得留意的是他在“构图”上的别致和笔触的细腻。请引导学生领会标题“风景”的多重内涵。
适用年级:高一
【王珂推荐语】
在当代诗人中,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昌耀是最卓尔不群的一个。也许是大西北雄浑粗犷的山水赋子了这位男人更多的“雄性”,他也就比一般的男人更“自恋”,更有“大丈夫”的英雄主义气质。但是也许又因为他出生于山川秀丽的南方,尽管他的诗中竭力呈现出“大男人”的英雄气概,却少有“大男子主义”,相反,甚至还有浓郁的“雌性”的“柔美”。《风景:涉水者》正是这样的诗作。女子过夕阳下的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诗人写的却是男子,不但男子过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而且还会给它陡增几分“妩媚”,这种妩媚不只是因为男子的外形美,而是因为男子克服了在湍流前的恐惧心理,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过溪川”可以象征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如对爱情、事业的追求,所以也可以说诗人在写自己过溪川以外的一段生活经历,在揭示生活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诗通常是抒情的,这首诗却采用了“叙事”,是一首小叙事诗,如同一篇内含丰富哲理的小小说,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侧重点:诗的哲理分析及诗人风格介绍;叙事性抒情方式的运用。
适用年级:高一学生以上。高三学生最佳。
【谢向红推荐语】
错位与误读是生活中的恒常“故事”。诗歌通过极其平常的“涉水事件”艺术地演绎了“临场”与“场外”的状态错位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涉水事件”的“当事人”,涉水男子的内心活动是极其丰富的,发生过“动摇”也发出过“叹息”;但作为“旁观者”,“人们”对此的体悟则完全不同,“男子探步湍流”的行为只不过是可以被观赏的“风景”和风景的“妩媚”而已,诗人连用三个“静静”传神地表现了“观者”外在而简单的感受。
教学侧重点: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动与静、内与外之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张力。
附:昌耀参考作品一首
纪历
默悼着。是月黑的峡中
峭石群所幽幽燃起的肃穆。
是肃穆如青铜柱般之默悼。
劲草……
风声……雨声……
风雨声……
马的影子随夜气膨胀。
大山浮动……牛皮靴
吸牢在一片秘密的沼泽。
——是了无信息的
默悼。
黎明的高崖,最早
有一驭夫
朝向东方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