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4期

闻一多入选作品

作者:陆耀东 王 毅等

字体: 【


  也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生于湖北浠水。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也许——葬歌》导读
  
  [陆耀东荐语](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实事还是想象,很难断定。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说是为悼念美国诗人罗艾尔而作。然而罗艾尔在闻一多写此诗时尚健在,两个月后才逝世。如能弄清为谁而作,对解诗有助,但存疑也不会形成一道无法进入的围墙。
  此诗至少有三种版本:最初发表于《清华周刊·文艺周刊》,题为《薤露词(为一个苦命的夭折少女而作)》;收入《死水》时有大改动;编人《现代诗钞》时,又作了小改动。现一般据最后一种版本。
  抒情主人公通过对死者入微的体贴和多方为死者设想,务求死者安逸地睡眠,表现了不同寻常的长者的深爱。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是严谨的格律诗,每行九字四音尺,大多是二、四行押脚韵。
  
  [王毅荐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生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不能像进出自己的房间那样随意地出入。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道路,除了死亡本身以外,就只剩下想象,苏东坡所谓“叶‘年生死两茫茫”(虽然各自悼亡的对象不同)。闻一多这首诗在细节的想象上面也算是做足了功夫。正因为生者的目光无法穿透死亡厚重的墙壁,诗人在一系列“也许”的猜想中,近乎盲目地想象着死者的意愿,“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在这盲目的想象的推动下,又一厢情愿地为死者作细细的安排,“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这一系列细节的不动声色的叠加,正累积着悼亡者难以抑制的伤痛。结果,一边是死者绝对的沉默,一边是生者多情的想象,悲伤在对比中有如黑白般分明。
  教学侧重点:意象叠加
  适合年级:初三
  
  [鲍昌宝荐语](文学博士,肇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这是一首葬歌,悼念诗人夭折的女儿,由于深深的思念和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悔疚,诗人不愿相信死亡真的降临在女儿身上,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平常的睡眠。全诗以第二人称为主要抒情语态,显现父女之间亲近关系。作为可能性假定词“也许”的不断重复,表达诗人不愿相信死亡会降临的现实,不断把诗人的情感推向深婉。全诗在轻柔的语调下,娓娓叙说,仿佛一首催眠的歌,然而却蕴涵着深切的痛楚。
  教学侧重点:艺术化的抒情方式
  适合年级:初三
  
  [敬文东荐语](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这首诗初读起来给人摇篮曲的韵致,但它分明又是葬礼曲。这首诗的迷人之处不单单是在它的音韵,更在于葬礼曲和摇篮曲的统一,只不过音韵在统一葬礼曲与摇篮曲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死亡是多么美!但就是在这种表面的美当中,死亡带给人的铭心刻骨恰好寄寓其中。
  适合年级:初二
  
  [刘洁岷荐语](诗人,现居武汉)
  本诗关键是“睡”这个词根——将睡作喻,或词语围绕着“睡”作以死亡为主题的变奏。那么,面对亲人的死亡似乎就不再有撕心裂肺的号啕和痛彻心扉的哽咽,而只有一种轻、缓乃至近乎无声的咏叹。诗中对声、色、意象的使用等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诗歌的旋律、音节形式层面的舒缓流畅与心理上的沉痛悲悼构成了别致的张力。作者对新格律的实践以及在节律处理的“断”、“续”掌握上是相当值得圈点的——这一点和当代自由诗的某些技艺是相通的了。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但十分的轻盈和精湛。
  教学侧重点:韵律、心理氛围的把握和节制。
  适合年级:初二
  
  [周瓒荐语](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诗行整齐,句末押韵,是本诗在形式上的一个特点,体现了诗人对于新格律诗的尝试。以“也许”命名“葬歌”包含了一种深切的悲痛之感,在充满怀疑色彩的“也许”一词背后暗示着对死亡的无奈和对逝者的慰藉。这首诗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修辞,即把人的死亡比喻为长眠和安息,而诗人以整饬的形式将这一最普通的比喻细致地展开。整首诗虽为葬歌,但其低沉轻婉的语调却使它更像一首摇篮曲。为能使逝者安睡,诗人对大自然发出一系列吁请,从诗人所选取的一个个形象,以及诗人温柔而又坚定的口吻推断,这位逝者很可能是一个少年早夭者。
  教学侧重点:了解新格律体诗产生的背景,通过诵读领会全诗细腻委婉,哀而不伤的抒情风格。
  适合年级:初三
  
  [李润霞荐语](南开大学中文系)
  这首诗是诗人闻一多为自己早夭的女儿闻立瑛所作,可以视为一首伤悼的挽歌或曰哀歌,副题“葬歌”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全诗自始至终弥漫的正是一种哀悼和挽歌的情绪和气氛。诗歌正题“也许”这个假设词则包含了一种不确定的口吻,既是诗人对爱女死亡事实的反抗,又是不愿相信死亡已经降临的哀伤,这个词委婉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疼痛和愿望:也许爱女并未夭亡,也许她只是睡去。诗人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使得全诗自然构成一种你我之间、父女之间的对话关系,所以全诗的重心不在“我”身上,而在“你”身上,即你怎样才能安睡?这就不完全是自伤哀情,悲诉心曲的悼歌,反而另有一种倾诉、安慰的诗情流淌,从而把一首悲情的葬歌转化为一阙父女深情的爱歌。
  为了让女儿安睡,诗人想尽一切办法,他充满感情地对宇宙自然和万物生灵一一做出安排:“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第一节的夜鹰、蛙、蝙蝠和三个“不要”的动作(咳嗽、号、飞)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呵护,因为她“真是哭得太累”所以希望为她创造一个静谧的休息空间。第二节的两个“不许”(拨眼帘、刷眉)和一个“不能”(惊醒),依然传达的是父亲“庇护”女儿的深情,而“阳光”、“清风”、“松荫”的环境更把女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第三节从女儿进入睡眠的角度考虑如何让她享受一个甜蜜梦乡?诗人想象了自然万物的生命律动声来陪伴寂寞的女儿:“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翻泥”和“吸水”两个动作形象地和女儿的“倾听”联系起来。后两句的“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显示了此诗批判现实的力量所在,长眠地下的声音美于人类社会互相咒骂的声音,这或许是诗人对冷酷人世的一种绝望反应。最后一节又回到对女儿入睡的悉心安抚,“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轻轻”和“缓缓”两个叠音词再一次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的不舍不忍之情,诗中虽不言悲恸之语,然而悲恸之情语语可见,更见低婉沉郁。
  作为父亲,诗人内心深处宁愿相信掩埋在墓中的女儿不是夭亡了,而是熟睡了,所以诗人有意回避了死亡的字眼,而是以“睡”字代替,诗中反复用“睡”字,像是一个父亲在哄自己的女儿安然入睡:“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整首诗在不急不徐的一唱三叹中娓娓道来,其语调是轻柔的,低回的,情感是温柔的,哀怜的,诗中的宁静和温情脉脉更像是父亲为女儿催眠唱的一首摇篮曲。
  诗人虽为鲜嫩生命的夭亡而悲悼伤怀,但全诗并没有涕泗滂沱的泪水,也没有哭天抢地的诉泣。在这首诗里,美战胜了死亡,火山化为了岩浆,爱与痛的激情受到了诗美的节制,可以说,这是一首能把死亡写得唯美的诗,既是生命之美,又是诗歌之美。诗人在情感上对爱女的深情虽字句可见,但抒情却非常克制内敛,在格律的规约和情感的收束中,诗情没有流于滥情和放纵的边缘。全诗形式整饬,词藻生动感人,讲究押韵,完全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艺术主张,也高度吻合了“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创作原则,全诗虽然在形式上属于严谨的格律诗体,但是由于内在的节奏和外部的均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得它并不像一般的豆腐干式格律诗那样呆板,反而在舒缓的情绪中流动着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