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4期
蔡其矫入选作品
作者:陆耀东 鲍昌宝等
字体: 【大 中 小】
川江号子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蔡其矫简介:
蔡其矫,现代诗人。1918年12月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园坂。曾任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生活的歌》等。
《川江号子》导读
[陆耀东荐语](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紧扣古今川江号子的呼喊,船夫的形态,川江的回声,不即不离,不过虚不过实。开始是“悲歌的回声”,接着是“生命最凶猛的浪潮”。然后从听觉转为视觉,看到了十六人“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然后从“实写”转用“虚写”,“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唱出的歌声没有反响,直到今天,钻探机才作了回答。
这是用诗的构思、诗的抒写方式、诗的结构和诗的语言写成的诗。前六行写川江号子,略嫌一般化,从七八行开始,渐人佳境。诗人说,“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这颇有诗的味道。至于篇尾的出人意外的回答,这写法似新非新,苏联伊萨可夫斯基是先行者,我国五十年代的一些优秀诗人也常采用。好在诗人蔡其矫用得较巧妙。
[鲍昌宝荐语](文学博士,肇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生命在对命运抗争中层现伟大的品格,一曲《川江号子》凝聚着英雄的充满激情的悲歌,虽然英雄没有名姓,只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行船者,但在生活的搏斗中,他们是强者,一路艰难前行,一路高唱着生命的歌,这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原始的呼喊,是对生命神圣庄严的礼赞,千年的血泪汇集在这些“沥血歌唱”的恢宏之中,即使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始终湮灭在文明的嘈杂中,但它犹如“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永远见证生命的坚强与凛然不屈。全诗在“你”“我”的呼应中展开,情理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侧重点:诗是生命意识的表达。
适合年级:高一
[周瓒荐语](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如果联系到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读者一定会感受到诗人写下这样一首悲壮而寂寞的平凡英雄颂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活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所显示的高昂、乐观的情调构成了主宰诗坛的风格,当我们读到这首《川江号子》,不禁会为其个人化的视角、非主流的抒情方式所震动。诗人也因为他与潮流格格不入的诗歌品质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教学侧重点: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体会诗人对于真的追求和对纯粹的诗歌品质的坚持。
适合年级:初三
[李润霞荐语](南开大学中文系)
此诗开篇即具有强烈的动感色彩和交响诗般的声响效果,并通过连续不断的排比句式,强化一种沉痛的情绪和激越的气势。“呼号”、“悲歌”、“吆喝”、“长啸”等词语形象地展示了“川江号子”那种宏阔磅礴、穿透肺腑而又碎裂人心的声音,它的来源和传达空间似乎也非同一般:“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此诗在自由的格式中不断交织进整饬的句式,似乎应和了长江自由奔腾的浪潮与一声一声富有节奏感的号子。长江的浪潮、江上的木船、纤夫的号子、悬岩峭壁等构成一种物理空间上的雕塑感,而川江舟子千年的历史和现实在纤夫永不止息的号子声中完成了时空交错,其中的呼号呐喊和生命血泪仿佛千年如一日,使人对历史不由多了一层忧思。
接着,诗中又连续用了四个“我看见”,在排山倒海的“号子”声中,诗歌情绪在继续上涨,诗人所看见的是一群川江木船上拉纤的纤夫,他们“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这些极具质感的语言和修辞,激扬而饱含力度,尤其是“闪电”一词在视觉上更带来一种划破黑夜的穿透力量,而“英雄”一词用在“纤夫”身上更明确地传达了诗人的某种寄托情怀。
“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这两句暗示了一种英雄的孤独感和抗争的失败感,以及怒吼的无人应和与无人倾听。“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诗中的倾听者都是大自然静默之物,而不是心灵相合的同道知己。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感交织着怀才不遇的压抑感,构成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沉郁、悲愤。这首诗是个人在时代风暴面前的一种痛苦自白,充满婉曲和矛盾。
正像诗中所言“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这首《川江号子》其实就是一首悲歌。与其说它是一声“川江号子”,不如说是诗人在动荡的时代里发出的一声“诗歌号子”,其震荡在历史漩流中的回声,带着时代的划痕,声声泣血,于今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