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7期
深秋
作者:沈天鸿
字体: 【大 中 小】
微凉的气息,秋天
进入万物的深处
庄稼依旧青枝绿叶
一对夫妻在摘那些
处于根部因而早熟的棉花
它们不时弯下腰去
像是对卑微的泥土致敬
而不让我看见
水保持流淌的耐心
几棵长在高地上的树
叶子先黄了
这是代价,它们将率先凋落
留下树干和那些
多余却必要的树枝
如一个个发黑的梦
其中有被压缩的生命
以及可能的思想
池塘里的藕仍在开花
红色的,在深绿的荷叶之间
它们在夜里
能看见稀疏的星星
洒下
足够覆盖整个世界的寒霜
木叶解读:秋天是什么?是大地上的欢乐、仪典与收藏吗?显然是,但又不全是。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询问,时光是什么?
诗人工作在一座结构枯燥、叫作“安庆”的城市里,但在考入大学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望江县乡下的一个小渔村里,经历过许多单调却生动的秋天。作为背景,这些可能并不重要。“秋天”,会是诗人从城市的某座高楼的阳台上眺望出的景色吗?显然不是。那么,它会是诗人隐秘的童年“时光”,或某次回乡经历的呈现吗?可能也不是。那它是什么呢?是秋天。“深秋”的一次通过诗人的“自我唤醒”:大地敞开,“秋天”恢复了人们对于“时光”的记忆,包括被遮蔽的棉花地、高地上的树、以及藕花,显像为苍绿之下的白、黄、红。秋天在本诗里,通过语词,也许指向的是——“家”,梦幻摇曳的深秋的但却不属于“城市”的“家”;由无瑕的大地担保的、诗人得以完成自己命运,然而也许不过是诗人自身设定的“精神家园”。
这多么让人惊异!澄明的秋天(包括天空、大地和世界)可以贫贱、卑微、深邃如此?
沈天鸿,1955年生,安徽省望江县人。少年时期在家乡务渔。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82届毕业生,诗人、诗歌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及诗歌理论专著等数种。
栏目主持人:孙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