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期

通过《南岛赋》寻师问道

作者:丁 芒

字体: 【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巨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常为将帅元勋代笔。1959年3月为写闽西革命斗争,随邓子恢副总理到广州,后又随张鼎丞最高检察长去海南岛,归途暂住上海。首长赴会,我得暇为诗。第一次到海南,印象新鲜,诗感喧哗。尤其对驻军,因融人了自身的经验与情感,心中的形象分外崇高,语言铿锵欲出。
  我少读古典诗词,后转写新诗,朦胧感到新诗自由、新颖,诗词凝练、精美,若能两相结合岂不更好?想不到这种领悟,竟使我终生致力,而这次写作,竟是我第一次试验。先写《榆林港》。高视角、高概括,又应按诗的法则建构崇高的诗歌形象和与此相称的诗歌语言,我确实费了脑筋。我决心改变原来的诗风,用整齐稍加错综却更精短的语言来显示力度。因为积想在胸,目的明确,写起来并不吃力,反因能畅达心志而产生快感。写到末段:“战士锁钥在手/祖国南门倚重/凭他开合琼山千重雾/吞吐南洋万里风”,不禁潸然泪下,吟咏再四。到写《三亚湾》(渔民)、《莺歌海》(盐民),虽因势利导,却已如强弩之末,声嘶力竭了。三首写罢,统名曰《南岛三颂》,四月中旬遥寄《诗刊》。《诗刊》是全国诗坛最高刊物,对这种倾向古典的写法不知能否认可?我怀着寻师问道的心情,附信对自己的想法作了申述,仍心怀揣测,只怕石沉大海。
  接手的编辑是尹一之同志。他很快给我回了封长信,记得说了三点:①对诗意传达的深度、语言的力度,比较欣赏;②体式和古代的赋差不多,总题建议改为《南岛赋》;③《诗刊》从来没有登过这样的新诗,自己虽颇喜爱,但不能违背编辑方针,还需待终审决定,在百花齐放的主旨下,当代为力争。以后又通了几次信,话题都是新诗与民族审美传统如何结合的问题。编辑与作者如此推心置腹交谈,使我深受感动。最后他来信告知:终审已通过,总题同意改为《南岛赋》,《莺歌海》一首较弱,被删。他还特别叮嘱:此类体式偶尔为之则可,不要成为今后主要的创作方向。《诗刊》编辑部这种对稿件认真负责、对作者平等磋商、循循善诱的作风,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发表《南岛赋》之前,《诗刊》1958年9期曾从《长江文艺》上转载过我的《毛主席过三峡》(组诗),并在1959年2期又刊出过我的《窗口》一诗。只因为《南岛赋》的发表过程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故借此机会记载下来,以祝贺《诗刊》创刊50周年大庆。
  
  2005.11.15南京苦丁斋
  
  丁芒(1925~ ),当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散文家、书法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46年3月投身革命,1948年9月入党,在解放军中作记者、编辑工作三十年。其中,在总政治部编写《星火燎原》巨著二十年。1976年转业地方工作,1987年离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江苏诗词学会顾问,纽约国际华文诗书学会名誉顾问,世界书画协会基本会员。已出版《丁芒新诗选》《丁芒诗词曲选》《丁芒散文选》《丁芒诗论选》《丁芒艺术论集》等共三十余种著作。2002年出版600万字的《丁芒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