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4期
陈超:沉潜于现代文化中的古典风格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陈超,1958年10月生于太原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为现代诗学、比较诗学、西方现代哲学。
1980年开始发表诗作及理论批评文章。主要理论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诗集《热爱,是的》等。发表文学理论批评文章50万字,诗歌300余首。主要编著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中国当代诗选》《最新先锋诗论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
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 “庄重文文学奖”,1995年获《山花》“优秀理论奖”,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国家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编者按
陈超是以青年诗评家著称的,他的关于中外诗歌赏析的专著以及诗歌评论,对中国当下的诗坛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诗歌评论家的陈超,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诗人。在这里,我们推出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本栏目的大题目,我们冠以:“沉潜于现代文化中的古典风格”。这一说法我们是有过认真思考的。陈超的诗歌无疑是现代的,同时也是内在而典雅的。在我们当代诗坛上,他的诗歌写作方式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
我们知道,世界文化在上上世纪末到上个世纪中,经历了一次现代主义的洗礼。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现代主义的运动之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文化背景已经不同于以往,作为现代汉语诗歌的作者,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陈超是清醒的。这也正是他的诗歌作品能够达到现在这种高度的原因。
面对陈超的诗歌作品,周晓风教授说:“诗是需要先锋性的……,但诗歌的先锋性不能徒有外表,更不是以语言的艰涩和怪异作为徽记的。正因为如此,陈超诗歌中那种朴素的先锋性才显得既难得,又可贵。”
“场景、画面、声音、气味、感觉、意绪,当淡然入神的诗人在现代化的实用时代,仍然坚守自我对诗与思的辨析……”梁艳萍的评价是另一个角度的补充。
一个成熟的诗人应具备“双重想象力”,即美文想象力和历史想象力。只有前者,会使诗歌缺乏重量;而只有后者,又会使诗缺少令人迷醉的劲道。而先锋诗歌群落中不同的诗人,时常会失手于其一端,令人遗憾。“这是年轻批评家沐之面对陈超诗歌时所想到的。在陈超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在追求现代诗歌的同时,对文字,对文化历史以及对自身体验的全方位的关注,使他的诗歌作品有了更多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