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4期

一份“英雄帖”

作者:高 凯

字体: 【


  16年前,一帮英雄给我撞开了《诗刊》的大门。
  1990年下半年,我创作的系列英雄诗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登出后,因为手法具有新意而引起诗坛小小的关注。《人民日报》刊发的是《刘胡兰》《董存瑞》和《黄继光》三首,组诗题为《共和国当铭记》。因为参加的是一个诗歌征文,编者在每位作者的诗作后都注明了作者的单位,我的也未例外,诗后被用小黑体字注着:“甘肃省西峰市陇东报社”字样。就因为我的这一线索,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写诗以来做梦也梦不到的约稿信——《诗刊》的,梅绍静的。这是一个很小的牛皮纸信封,“诗刊”等字样是绿色宋体,而我的通信地址、我的名字和封内的信都是玲珑秀气、温润亲切的“梅体”。梅绍静的信很短,她说,总编让她向我约稿,希望我支持一下《诗刊》。
  我知道,《诗刊》约的是我的那些英雄,这份约稿信其实是一个“英雄帖”。
  此前,《诗刊》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的诗歌圣殿,从没敢瞎撞过;梅绍静是我内心十分敬仰的著名诗人,也无缘走近。没想到,《诗刊》和梅绍静突然同时向我招手,居然向我这个远在陇东的小诗人约稿,我激动得彻夜难眠,全神贯注做起了她给我布置的作业。两三天后,我就给她寄去了另一组英雄诗,分别是《张思德》《“二兰”》《焦裕禄》和《王进喜》。这便是刊登在《诗刊》1991年1月号头条的那一组《共和国当铭记》。因此,我在《诗刊》第一次发表的诗不是一首,而是一组凭一份“英雄帖”之约登台亮相的四首诗。之后,我不知好歹又寄去了一组英雄诗,竟石沉大海。不久出差北京去《诗刊》拜访梅绍静,她说:各地来稿都是你那种英雄诗,你还能那样写呀!脸红过后,我心里噢了一下:她是说自己不能重复自己!
  《诗刊》的大门,自这次给我打开后就再没有给我关上。她以一个国刊特有的那种宽容大度,接纳着我以后自以为是的乡土立场书写。继“英雄诗”之后,我的“陇东诗”又登上了她的殿堂。而且,由认识梅绍静一位老师,相继又认识了《诗刊》所有的老师。16年间,不是我一次次呈稿给他们,就是他们一次次向我约稿。在这些老师的激励和引领下,才疏而慵懒的我,参加了1994年第12届青春诗会,被2000年10月号的《每月新星》专栏推介。其中,刊于这期《每月新星》专栏的一首老少皆宜的《村小:生字课》,还意外地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
  在打这篇文章的腹稿时,我把我收藏的这16年来刊有我作品的《诗刊》全找了出来,作了一个仔细统计:截至2005年12月,除一篇短诗话、一篇写诗人老乡的特稿和别人写我的一篇诗评而外,《诗刊》刚好发表了我50首诗,居然和《诗刊》2006年创刊50周年是同一个数字。这个巧合让我乐呵不已:《诗刊》创刊50年,我平均一年给《诗刊》写了一首诗!
  《诗刊》的大门就是中国诗坛的大门,我由此而将自己的“陇东诗”。标上了当代中国诗歌的版图。其实,《诗刊》的大门哪是我的那一帮英雄给我打开的,没有梅绍静及以后认识的一些老师的关爱,我不可能那么早那么经常地进入《诗刊》的大门。我虽由陇东至兰州数次搬家,但梅绍静老师的那个约稿信,也就是那份“英雄帖”,我却一直细心收藏着。
  高凯,生于1963年2月2日。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1982年开始写诗,1983年组诗《在田野上》获《飞天》文学奖。1994年出席《诗刊》第12届青春诗会。2002年诗作《村小:生字课》获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1991年以来,出版了《想起那人》《心灵的乡村》等诗集,编有《中国现代无题诗百家》等著作。2004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