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7期
在《诗刊》读稿的快乐
作者:孟伟哉
字体: 【大 中 小】
1973年7月12日晚,我从宁夏贺兰县化建农场中宣部“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当夜有雨,第二天一早,雨更大。但我不敢有误,撑一把雨伞,从美术馆近旁的弓弦胡同,冒雨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报到。当时社会上派性还比较大,我之冒雨报到,是因为内心有一种紧张和惧怕。想的是: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工作机会,可别让什么派性给搅黄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有个“第六组”,由李季、葛洛负责,是准备恢复《人民文学》杂志的班子,我落实到这个组。但《人民文学》复刊的报告,一直批不下来。1975年9-10月间,说《诗刊》可以复刊,仍由李季、葛洛负责,我被这两位领导带到东四南大街85号,在出版口的两间房子里,做起复刊的准备工作。
《诗刊》要复刊,这个消息是怎样传播出去的,我现在已无记忆,只记得,时间不长,来了许多稿件,摆满一个三屉桌,可谓盈尺。
复刊伊始,缺人,人员是一个一个汇集。例如杨子敏、龙汉山、叶然,就是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那边过来,王春由中华书局过来。又如,刘章写信给我,希望能借调借用他,我报告李季、葛洛,经李、葛同意,他被借来。再如杨金亭,自己有编诗的兴趣,经我一个同学推荐,我报告李、葛,经领导同意,则正式调来。等等。
在《诗刊》工作一年多,最大的快乐是读到了一些好稿,印象犹深的作者是纪宇、李松涛、章德益、雷抒雁、石河。
最早接触的纪宇的诗稿,是油印的,好像还钉成一个薄薄的小册子,内容全是写造船厂的情与景、人与事的。李松涛的稿件是手写的,其诗其字都给我留下好印象,即流畅。他的钢笔字写得确实好,他的诗句也出来得自然、随意。他好像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我至今记得他的组诗题为《深山创业》。
1973年10月至11月,我与崔道怡出差甘肃、新疆组稿。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见章德益本人,读到了别人提供的他的几篇诗稿,当时就觉得,他的诗虽锤炼不够,但思想和形式都有些奇崛闪光之处。《诗刊》复刊后又连续读到他的来稿,风格气质仍如当初的印象,被刊发的不少。
石河是一个三人的化名,主要人物是李绪源,还有一位叫杨澍,另一位说不上来了,是崔道怡和我在石河子见过的谈过的。他们三人化一名,写国际题材的诗,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
雷抒雁当时是军人,诗稿主要反映部队生活,抒战士之情,现在虽记不起具体篇目,当时也不知他在别处是否已发表过作品,在《诗刊》许许多多来稿中,他也是当时不凡的一位。记得,正因为觉得他写得好,曾专门请他来过编辑部,跟他交换意见,请他在某件作品的基础上或意境里,再发挥再扩展,写成一个组诗,他果然写出来了,当然也发表了。
从稿件上认识的这几位诗人,有的后来见过面,成了熟人,有的至今互不相识。然而我深感快乐,因为读到了他们珍贵的手稿、原件,那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
2006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