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9期
世界诗歌与彝族诗人吉狄马加
作者:李鸿然
字体: 【大 中 小】
吉狄马加对于世界文学的态度,很值得注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发表了不少关于世界文学的文章,其中《永远的普希金——献给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诗永远不会消失——纪念永恒不朽的莱奥帕尔迪》、《在全球化语境下超越国界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寻找另一种声音》等,都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篇什。吉狄马加在纪念普希金的文章中指出,普希金属于俄罗斯,也属于全人类。普希金精神所代表的“永远是俄罗斯的灵魂和良心”,也是“人类的自由、正义与公正”。从文学上看,“普希金的诗篇,是把民族性和人类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在纪念莱奥帕尔迪的文章中,吉狄马加推崇的也是这一点。莱奥帕尔迪是和普希金同时代的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与普希金一样,他不但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而且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吉狄马加说:“莱奥帕尔迪以自己不朽的诗篇,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属于人类精神现象的诗永远不会消亡。”钱钟书先生生前曾不无遗憾地说,中国作家极少阅读莱奥帕尔迪。从纪念文章看,吉狄马加对莱奥帕尔迪的阅读十分认真,分析和评论也相当中肯。倘钱先生九泉下有知,对此一定感到欣慰。《在全球化语境下超越国界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前已提及。此文在论述人类各民族文学的特殊价值的前提下,论述了人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认为作家应当成为自己民族和时代精神的诠释者,并为世界文学作出贡献。《寻找另一种声音》2001年先后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表,2003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又把文章收入一个专集。此专集选载中国作家读外国文学的文章近40篇,以“寻找另一种声音”为书名,使这篇文章特别引人瞩目。在这篇文章中,吉狄马加详细叙述了普希金、黑人文学、拉丁美洲文学对自己的重大影响。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普希金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良知,第一次奇迹般地唤醒了我沉睡的思想和灵感,从此我开始关注这个世界上一切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黑人文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文学的价值判断”,“黑人文学的经典,还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你的作品从一个民族的身上揭示了深刻的人性和人的精神本质,那么你的作品也一定是具有人类性的”;“伟大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树立了我的文学观念,它使我从自己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找到了历史、神话和传说的来源”。不难看出,吉狄马加“寻找另一种声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世界眼光和熔铸先进文化思想的过程。带着大目标的“寻找”,使吉狄马加获得了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气度,具备了创作包含人类性作品的条件,以及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资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文学而迷失自我,学习世界文学大师却呈小家子相,生吞活剥、舍本逐末、摹仿抄袭等,已成为诗坛弊端。吉狄马加对世界文学的态度和他获得的实绩,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对于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作如下归纳:
第一,吉狄马加以现代诗歌理念和卓越的创作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彝族诗歌,把彝族诗歌推进到了全国诗歌潮流的前沿。彝族文化精神和历史传统铸造了他,他也理所当然地作为这种文化和这种传统的现代代表,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诗歌在走向现代和走向自身的同时,又走向自己的土地。然而他不像感情上和文化上处于漂泊状态的中国寻根者,更不像热衷于“发明传统”、炮制所谓“有意的乡愁”的西方文人。他与自己的民族和故土,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生命联系。他的诗歌,主要价值不在于形式或技巧,而在于感性地显现了彝人的文化精神和彝人的灵魂,为中国当代多民族诗歌创作提供了示范,并使世人对彝族的认识迅速地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是吉狄马加诗歌的另一个亮点,也是他的作品引起各民族读者普遍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心目中,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和人格操守,可以使作家进入一种崇高境界。我国各民族作家都应当以爱国主义为光辉旗帜,以民族团结为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他在纪念莱奥帕尔迪的文章中,特别推崇莱氏诗歌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激情,称赞莱氏是“深爱着自己祖国和人民的诗人”,认为单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足以让我们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在阅读吉狄马加那些抒写国家情怀、歌唱民族团结的诗篇时,人们也怀有同样的敬重之情。
第三,吉狄马加的诗歌不但表现了现代理念与历史感悟的交融,而且表现了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结合。他的诗歌既有浓郁的彝族色彩和独特的中华民族神韵,又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世界多元文化风貌和人类精神。一方面,他努力显现民族个性,寻找自己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他也认真寻找人类的共性,表现世界人民共有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即使写彝族的瓦板屋、土墙、口弦、鹰爪杯、苦荞麦等等,诗人也在突出其文化特征和表现其民族精神的同时,超越特殊民俗事象的局限,从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层面进行思想开掘和艺术升华,力求民族性和人类性在深层意蕴上达到统一。
第四,“我写诗,是因为人类居住在这个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大地上,人类面对万物和自身,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其本质和规律。”《一种声音——我的创作谈》中这些话,说出了吉狄马加的诗歌对于哲理的追求。人类的现实与未来,时间的存在与虚无,宇宙的无限与永恒等等,一直受到吉狄马加的关注。他所传达的诗意,多是形而上之意。在作品对人生苦乐、生命存亡、历史变迁及天象流转的感性显现里,人们的确常常感悟到某种“本质和规律”。但是,这些作品并非哲学论文,借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它们不是“以正的方法讲形而上学”,而是“以负的方法讲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它们依仗的不是说理或推理,而是感性与感悟。审美情感的深处蕴涵着审美沉思,形而上哲理凭借感性形象升华,使这些诗歌获得了与一般哲学旨趣相异的诗性哲学。
第五,吉狄马加诗歌的忧郁色彩引人瞩目。在《部落的节奏》中,他反复吟唱“部落”使自己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就是这种神奇的力量/它让我的右手/在淡淡的忧郁中/写下了关于彝人的诗行”。在其他篇什中,“无声的忧郁”、“忧郁的梦想”、“莫名的淡淡的忧伤”、“古老的,忧伤的旋律”等等,也不断出现。他以忧郁的心情体验彝人千年的孤独和悲哀,也以忧郁的话语抒写大小凉山一代又一代彝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与被压抑的岩石般的沉默。他的忧郁不只是个人的,也是彝人的;而“彝人的忧郁色彩”,“是一个内向深沉民族的灵魂显像”。吉狄马加描写世界其他民族的诗篇中,特别是描写战争灾难、饥饿熬煎、弱势群体受摧残、土著文化遭扼制、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时,忧郁色彩同样存在。这种忧郁当然与诗人的个性和民族性有关,但更与地球失衡、诗人关切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有关。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忧郁,因为它表现了诗人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源于先进的人类意识和世界眼光。
(选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