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1期
当硝烟散尽后
作者:谢先云
字体: 【大 中 小】
当漫长的硝烟散尽后
韶山就成了一种象征
因为这里诞生了一代伟人
其实也是一代人民的公仆
被中国看见
被世界看见
穿了一双粗布鞋
带了一把油纸伞
他大步下山的时候
苦难湘江已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
谁主苍茫大地的沉浮?
人民,只有人民
是他历尽沧桑觅得的答案
就是这土墙和瓦屋
就是这池塘和秧田
韶山养育了一座奇峰
在黑暗中写出
发光的诗篇
读着他的每一个诗行
使我闻到了红土的飘香
使我听到了民众的呼唤
革命纪念碑上的
血泪和赤诚
都与韶山紧紧相连
沿着红太阳足迹的先辈们
消化草根,消化树皮
一副铮铮的小米加步枪的胃口
在围追堵截中把光明追赶
从韶山到中南海
从昨天到今天
沿着红太阳足迹的公仆们
枕着地震和水灾
心底搁着有人还未越过的温饱线
去麦田,去车间
去山村小学,去农家小院
握着百姓的粗手问寒问暖
情深谊长足迹伴着热汗
都是这样的慈爱和执著
一路牢记着人民公仆的信念
还是这土墙和瓦屋
还是这池塘和秧田
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韶山是一座不可替代的光源
它给了多少人为民谋福的铁质
也使一些苍白的灵魂震颤
又一次把我引进简朴的厅堂
又一次把我引进历史的长卷
最巍峨的,也是最朴素的韶山
韶山,是革命圣地,是一代伟人,一位人民真正公仆的故乡,对中国革命而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面对这种巨大背景的写作,与山水草木之间,见证、思索领袖的丰功伟绩,并寻求其中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这首诗时,我突然想到那首老歌《火车向着韶山开》,那种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依然可以把我带得很远,依稀看到我少年时代的向往;如此,艺术的联想和感染力是可以长存的,而这首诗是否具有同等的效应?请原谅,我就不说了,因为,每个人的感觉绝不一样。
(周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