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3期

戈壁笛声

作者:李 瑛

字体: 【


  太阳绕着驼峰旋转,
  转了一圈又是一圈;
  月亮又栖上红柳的梢头,
  守望着茫茫的荒滩。
  
  青年人今夜宿在哪里?
  驼铃是否已哑于严霜苦碱?
  又一天跋涉戈壁,
  是不是已经疲倦?
  
  忽然,忽然谁在吹笛子,
  苍茫里笛声像一股流泉……
  
  也许在这粗犷、浩瀚的戈壁,
  这声音过于微弱、轻纤;
  也许在这将临的最黑、最长、最冷的夜,
  这一弯溪水会猝然冻结、摔断。
  
  但我知道笛声下有一行脚印,
  脚印该是笛声的河床、水滩
  看它们多么倔强、矫健,
  从脚印可猜出主人的勇敢。
  
  沿着它呵,明天将长起浓阴大树,
  滚滚的清水映出蓝天;
  沿着它呵,明天将矗起城市座座,
  通明的灯火将亮过繁星万点。
  
  明早,明早朝阳也会沿着它上升,
  尽管今夜这笛韵还飞不过草尖;
  于是我禁不住向勘测队员高呼:
  亲爱的辛勤的同志们,晚安!
  1961.8.9于甜水井
  ——选自《诗刊》1961年第5期
  
  吴凡解读:一首小诗,若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也便多了层社会价值。李瑛这首诗,巧妙地将诗歌意境的营造与颂歌式的主题融为一体,织就了一幅极具时代特色的诗画。
  万里皓月泻银于茫茫戈壁。寂静之中,有笛声如清泉穿透荒漠的夜色,流过戈壁宿夜人的心田。这笛声里,没有古代戍边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怨和无奈,流淌出来的是新中国建设者的自豪与自信。
  诗歌选取了戈壁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意象,如荒滩、红柳、驼峰、皓月等,既传达了客观环境的荒蛮与艰苦,亦凸显出生命主体的倔强与坚韧。
  诗中的核心意象是笛声。笛声在遥远辽阔的戈壁滩无限蔓延,带给人无限遐想。笛声就是心声,是环境与人的连接点,它既穿透时空,衬托着环境的空旷高远;又渗透进入的内心,显示精神的开朗与乐观。笛声将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笛声传达出入的精神风貌,表达着人的希望与憧憬,传送着人的情怀与情操。笛声也成为恰当的符号,深化着诗的意境。诗中另一重要意象是“流泉”、“溪水”、“清水”等词语体现的“水”的意象。水是戈壁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水”的意象的运用非常自然,也进——步丰富了诗的蕴涵。建设者带给这戈壁荒漠的,正是明天的清泉和希望。
  诗的结尾也值得一提。看似简单的问候语,却是最深挚的情感的凝聚与爆发。在技巧无法表达心情时,直白的口语放射出能量,成为最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