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3期
领悟诗歌的民族性与当代性
作者:蔡丽双
字体: 【大 中 小】
为了在古典文学中吮吸菁华,强化我的诗歌创作中民族性这一文学特色,我还拨冗研究楹联和古诗词。至今已出版了《芙蓉轩诗词》、《爱莲吟草》、《古韵新声》、《澄怀观道》四本楹联旧体诗词集,第五本楹联旧体诗词新作集《静照忘求》将在2006年上半年出版。在我的古典诗词中,我也感悟到做到了民族性和当代性的相统一,才能写得大气和厚重。如七律《古韵新声·农家》写道:“回乡访友到农家,一路怡神赏丽花。香雾芳丛熏院落,蝉声蛙鼓透篱笆。榕阴石凳谈前景,瓷盏砂壶品好茶。似锦年华新气象,话题何止是桑麻!”这首七律中“瓷盏砂壶品好茶”和“话题何止是桑麻”等句,有着浓烈的民族性之传承,而“榕阴石凳谈前景”和“似锦年华新气象”等句,则有鲜明的当代性,两者有机地融合于七律中,不可分拆。再如七绝《澄怀观道·写诗》写道:“不负乾坤慰此生,诗山陡峻我攀登。毫端忧乐萦魂句,都是苍生肺腑声。”这首七绝从遣字用词到造句立意,我都注意到了民族性和当代性的融合。
古为今用体现融合性
我是一个诗人,生活是我的沃土,中华文化是哺育我的乳汁,自幼就不断地从三字经、唐诗宋词等的吟诵中,吸吮着古代文学的精粹。除了在古为今用上沿用楹联诗词的格律来写新事新感之外,我在立意造境上也汲取古人的某些巧妙构思,执意要在每首诗中创作出至少一个亮点或一个惊人之句。我深感古人炼字造句的推敲功夫,是值得后人用心去领会的。我在创作中也力图效法古代先贤的一些手法,特别在遣词造句上希望有古今相融的和谐效果。
我的朗诵散文诗处女作集《新季》,其中的《新季·绘梦》有这样一句:“乘天风,驾祥云,播撒长青的绿意……”这是词的长短句式,三字六字的现代汉语组合,古今融合,自然流畅而且明晓,前两个三字句的动词“乘”和“驾”,均不适宜改为双音节的词,不论是改为实词,还是加个助词在后,如“乘着”、“驾着”,都缺少这种单音词组合成的动宾结构的三字句的气度和意境,既口语化,又带着浓郁的古典韵味。
再看《新季·老教授》中的:“书山有路,甘作人梯;学海无涯,乐为渡船。”《新季·沈园》里的:“两颗心在乎平仄仄中滴血,爱在长句短句中呻吟。”《新季·山海关》中的:“山海关,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第一关。”《新季·人生之舟》中的:“……桨波橹浪,高唱大风歌。”《新季·秋游赤壁》中的:“羽扇纶巾,笑谈间,土卒在厮杀,苍生在劫难。//大江东去,巨浪淘沙,淘得尽千古风流人物吗?//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卷起的千堆雪,在苏词的平仄中壮美……”。这些活用古诗词的方法,旨在学习与吮吸古典诗词的精粹。南宋普闻在《诗论》中指出:“天下诗莫出于二句:一日意句,二日境句。”普闻所说的即诗的意象和境界。
学海无涯,中国诗歌民族性的继承是有赖于每个人的领悟和创作的需要来体现的,不要为继承而一味承袭,应是为发扬光大和增辉添色。古为今用,旨在用得适合今时、今人、今情,用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为妙。
(此文为2005年10月第一届中国诗歌节论坛书面发古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