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3期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作者:章亚昕

字体: 【


  借助电视机的荧屏显示术语,来形容诗歌表现的艺术“格式”,可以说新诗属于“逐行扫描”的艺术,而旧诗则是“隔行扫描”的艺术。这种艺术表现“格式”上的差异比音韵节奏的运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甚至新诗艺术的成败存亡,就取决于能否优化“逐行扫描”的文体结构!所谓“隔行扫描”,是说旧诗的表现套路仿佛骈文,行文方式偏重于两两对照;所谓“逐行扫描”,则是说新诗的表现套路仿佛散文,行文方式基本上单线直行。两两对照的行文方式,很有气势,但是缺乏效率,比起散文来,要更加华丽而且富于文采,它便于抒情而不利于叙事和说理;单线直行的行文方式,属于朴素的文体,便于叙事说理而更加倾向于功利性利应用性。“隔行扫描”的句式就像对联,天然带有诗意的情调;“逐行扫描”的文字近于口语,要想诗歌作品能惊心动魄,则必须巧用心机,在文思中发挥诗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旧诗词只要“合格”、亦即合乎格式,就没有人否认其为诗歌作品,当然还有好不好的差别;而新诗倘若缺乏诗意,就会被讥为压韵的散文。所谓新诗易学而难工,旧诗难学而易工,原因就在这里。“隔行扫描”是模式化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逐行扫描”没有格律可言,必须在独创中绽露诗意。所以旧诗与新诗的差异,主要不在于音韵节奏,而在于抒情的审美心理图式。音韵节奏是“歌”的生命,“诗”之好坏则取决于想象,亦即取决于“诗”的审美心理图式。抒情的审美心理图式特有的间接性陈述,构成了诗歌艺术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旧诗词中的间接性陈述,主要隐藏在对仗的话语联想中;而新诗的间接性陈述,就要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直接诉诸读者的想象力。无论是旧诗词的意境,还是新诗的意象,都要通过富有想象力的间接性陈述,来完成抒情的审美心理图式。
  新诗作为“逐行扫描”的艺术,其审美心理图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表现规律:在阅读中唤醒读者“诗感”的,首先是诗艺的耐读性。抒情文体都需要耐读,但是和旧诗相比较,新诗更强调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不局限于追求审美感知的愉悦。由于体验比感知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新诗特别需要耐读。当看到读者一目十行时,小说家可能眉飞色舞,诗人却难免伤心。这就因为“诗味”传达了内在的感悟,而且感悟犹如水中之盐,不回味便难以领悟。故事可以一看就“知道”,诗歌则需要咀嚼。重视体验的抒情性文体,要求比认知为主的叙事性文体更耐咀嚼。事实上,新闻可以满足于一次性阅读,可是诗歌不怕阅读的重复,因为读者只有反复回味诗意,才能得其真髓。各类文学体裁都是时间艺术,我们与其说诗美在流动中,不如承认诗歌是“兜圈子”的艺术。新诗以意象寄托心境的抒情方式,要求给读者以沉思的时间。体验情感和展开联想,就在反复阅读、亦即“兜圈子”的过程里进行,所以诗歌审美往往是多次性的,在反复的过程中得以深化的——不怕重复甚至追求重复,乃是抒情诗审美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总之,提高耐读性,即是对于抒情技巧的最高要求。
  借助“歌”的音韵节奏,旧诗通过“隔行扫描”,而实现了“诗”与“文”的分离。韵文的回环复沓,迥然有别于散文的单线直行,而且诗文之别,也体现出审美和实用的差异。新诗选择“逐行扫描”,固然便于叙事与说理,但是,如何彰显“诗”与“文”之间的区别,就成为大问题。所以提高耐读性,是决定新诗运动成败的关键;采取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则是新诗获得耐读性的根本所在。旧诗词依靠咏唱来保证耐读性,在它的表现手法中音韵比义蕴更重要,因此回环复沓多,韵律密度大,可以引导读者由吟咏节奏而逐渐领略诗意。旧诗词注重愉悦性,极其重视格律规范,不符合格律规范的作品,几乎就不成其为诗词。新诗则要求强调想象力的创造性运用,诗人必须用意象语言提示读者,新诗并非散文。采取“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诗歌审美心理图式。这两种诗歌审美心理图式的差异,还造成旧诗与新诗印刷格式的不同。新诗分行印刷的格式,似乎就在于强调自身和散文的区别。由于“逐行扫描”,新诗不得不改变诗歌印刷的格式。对诗句进行分行印刷,表明新诗是“强调”的艺术。新诗在排列上,犹如国画飞空留白之术,是以白衬黑,是强调笔墨。这正好用来解说新诗的印刷方式,证明新诗是“强调”的艺术。分行固然是强调,运用想象更是为了强调,诗句回环复沓,意象叠加映照,诗人说一句话,还要给你一个语调、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姿态。跟着视野走,你会感到诗人的眼神;跟着通感走,你会随诗人产生种种官感的反应——诗人所强调者,在主体而非客体,故读诗不同于阅读散文!原来诗意是一个“活物”。诗之美,在于强调抒情之际诗人的神采;那“强调”之法,却是趋向于远离日常语言的习惯。可见强调是为了传神。由于“隔行扫描”,以律诗模式为代表的审美心理图式,最能体现古代诗歌传统中文化与文体的关系。易经和诗经都曾是六经之首,遂使原始思维和形象思维渗透进古典艺术观念的核心,奥妙在于易经六十四卦,都是由两两相对的意象组成,促使意象之间的联想方式构成了诗人建构世界图式的内在支配规律。诗人的艺术想象,要从两个意象的比较和对照出发,这不仅奠定了立足于比兴的古典诗学基石,而且成就了从骈文到律诗的艺术圭臬;两两相对的“隔行扫描”方式打造了诗人想象的空间。相形之下“逐行扫描”则构成了散文的模式,所谓“有韵曰文,无韵曰笔”,所谓“单行散体”,都着眼于区别诗意与文思。因为韵文的“隔行扫描”有助于记忆背诵,从而便于口耳相传;而散文的“逐行扫描”则更加接近人们理性思维的轨迹。线性直行、循序渐进、结构严密,逻辑严谨,从而便于书面传播。二者的区别就在于,韵文是“艺术”的,散文是“功利”的;韵文是“审美”的,散文是“应用”的。新诗采用“逐行扫描”,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诗人崇尚科学和民主、热衷于张扬理性的结果。诗歌文体的古今差异,在于新诗运动改变了旧诗词的对仗结构,通过单行线形推进的散文化诗句,建构起以意象、象征、隐喻为主的表现艺术体系。新诗不仅要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且要以重“义”的现代文体来取代重“音”的古代文体。旧诗重在形式,新诗重在内容,这种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两种艺术之间的全面的对抗,使诗坛上的新旧之争几乎没有调和余地。由于诗人采用了以双音词为主体的现代语言结构,因而以字调(辨平仄)为核心的旧诗词,就被以词调(分音步)为基石的新格律诗和以句调(语调旋律)为支柱的自由诗体所取代。从此不再存在固定的格律规范,诗中的语流随着内在情绪的节奏而起伏;诗歌艺术的欣赏,则用阅读和朗诵取代了吟唱。读者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音韵形式美的品味和感知,而主要是以联想的方式投入情绪体验,所以激情和想象力就成为人们评价新诗人艺术才华的主要标尺。
  新诗艺术以“逐行扫描”取代“隔行扫描”,就脱离了源远流长的旧诗词艺术传统。旧诗词讲究意境,追求审美的境界,所用语言文字并不玄奥,只是依靠工稳的对句,就自然而然地建构出想象的空间。原因在于,“隔行扫描”的抒情艺术体系,是在悠久历史中久经淘洗的千锤百炼之作。推出“逐行扫描”的抒情艺术体系,新诗就要依靠象征、运用比喻、讲究暗示之道,重建审美心理图式。但是,依靠意象进行抒情的审美心理图式,往往变得过于艰涩。新诗之所长,在于借鉴了海外的抒情艺术体系,开拓了民族诗艺的新境界;新诗之不足,在于脱离了传统的抒情艺术体系,失去了民族审美心理图式的支撑。如何取长补短,在创作中兼顾“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逐渐融会贯通古今中外诗歌艺术的优良传统,优化抒情的审美心理图式,乃是中国新诗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