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6期
关于诗歌的私人档案
作者:宋晓杰
字体: 【大 中 小】
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关于诗歌的履历,2000年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应该特别记忆的年份。那时,我正在盘锦市群众艺术馆主编《香稻诗报》(1983年就创刊的一份民间诗报),6月,作为惟一一名民刊的代表,我出席了在浙江青田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诗刊诗报主编瓯江诗会”。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较为集中地把心中崇敬的那些响亮诗名兑换成真诚宽谅的笑容。一个星期的时间不算太久,但对我的影响却深远而巨大。今天,当我写到这里,手上一个签满姓名的旅游帽,让我轻松地回到了六年前浙江的夏天。那时正值端午,坐在临时搬过来的一溜长条桌子后面,在江边聚会的人群最前沿,我们兴奋地观看着瓯江上争先恐后的龙舟赛。不知是谁的美好创意,有人一边嘹望着江面,一边把自己头上的旅游帽按平在桌面上,签名。不一会儿,每个人头上的白帽子就都变成诗意盎然的艺术品了。高洪波、叶延滨、林莽、郁葱、李秀珊、张洪波、张新泉、张雪杉、冯明德、邹岳汉、刘福春、孙德全、桑恒昌、彭惊宇、杨青……龙飞风舞的签名,与穿梭的龙舟相呼应,使那个诗人节别致而浪漫。更为有趣的是,签名还嫌不过瘾,帽子竟成了抒情的诗笺,高洪波老师题写的诗就在帽子上,成为我的偏得:“青春岁月,潇洒人生。笔墨结缘,诗意纵横。”……每天每天,我跟在诗歌的大部队里,与我敬仰和钦慕的诗人们一起,迎候赞美、接纳欢庆,心中时有轻微的愧疚,但并不持久,像个标准的混子,我混迹其中……也就是从那时起,像灰淡民居下安详端坐的老人,我望见了心如止水的日常生活中偶尔闪亮的诗意。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开始翻箱倒柜——我翻遍了两个柜子,家里的,单位的,都是装样刊样报的专用柜子,用大半个上午的时间,用半个身子埋在里面的代价——终于在单位那个柜子的最底层,找到了它!我长长地叹气,并不完全是因为比平日过多的搬动和空气不流通所致。捧起杂志,像是忽然找到了初恋的信物,忽然发现了蒙尘的嫁衣……2000年9月号。《诗刊》的封面上留有轻微的折痕,纵向,是怎么也展不平的折痕,如记忆。我快速地浏览目录。在“繁星集”栏目中,35页——宋晓杰:《病中》。我用挑剔的眼光把诗默读了一遍,又回到首页,想体会一下忽然发现的惊喜。待我翻到第一页,真的惊喜了。在《编者寄语》的上面,发现一行写给我的特殊文字:“刚发一首,过些日子再寄新作吧。叶16/9”。这是六年前叶延滨老师寄来的样刊,他个性化的签名与日月的时间数字挨在一起,极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那么就是说,从青田回来后,我寄出了我的第一批诗,不知道寄了多少,也不知道寄给了谁,但显然是叶老师编发的。一首15行的小诗,小情小调,不疼不痒,今天看来,自己都有些难为情,但当时,一定是善良的叶老师不忍心伤了我的自尊……
那时,我像那个年代爱诗的朋友们一样,主动把自己浸在诗书里,冬夏春秋、白天黑夜,《朦胧诗选》《外国诗选》、李小雨的《红纱巾》、流沙河的《写诗十二课》、大大小小的本子上长长短短的舒婷、王小妮、顾城、北岛……这么多年,我说不清众多前辈给予我多少鼓励,让我在属于自己的诗歌轨道上奔驰,让我在琐屑的生活中,找到了通往芳菲果园的秘密通道。但我很少提及我的感激,只是在心里默默铭记,只是一个心眼儿地想把诗写得好些,再好些,来无言地回报那些真诚的关爱。我不想惊扰他们,像他们枝上的一朵花,不香,悄无声息地开;如果最普通的花也做不成,那就做一棵草,皮实的草,使劲儿地绿给大地看……
1988年,我自印子第一本诗歌小册手《星星网》,40页,自己起的书名。我喜欢星星这个词,亮晶晶的,冷、神秘、不确定、瞩望与神往,令人着迷。是啊,在诗的银河中,我要发出自己的光……
“眼泪是落下来了/可是你没看见/我也没有必要去说”。这是我的那首《诗刊》首发诗的最后一节,在此,让诗代替我表达深深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为那些为诗而歌的人们!那些引领精神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