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7期
故乡的风
作者:(蒙古族)巴·布林贝赫 巴嘎邻 译
字体: 【大 中 小】
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说唱艺人时时哀叹的
干旱的风哪里去了?
从碧波荡漾的水库上面,
徐徐飘来了湿淋淋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湿淋淋的,
我故乡的风是湿淋淋的。
行路人最最厌恶的
苦涩的风哪里去了?
从草原新城的街头,
姗姗送来了麝香味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芬芳的,
我故乡的风是芬芳的。
1963.4-6白音塔拉——呼和浩特——选自《诗刊》1963年9月号
巴·布林贝赫,蒙古族,1928年出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右旗。自5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出版《生命的礼花》、《你好,春天》、《命运之马》和《巴·布林贝赫诗选》等15部蒙汉文诗集。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日、朝鲜文、世界语,在国外发表、出版。
苇子渡解读:风吹动季节,吹动说唱艺人口中的历史,盘旋于脚下。湿漉漉的脚印通往记忆和今在之乡。像草原飞出五颜六色的鸟,一咏三唱,风声芬芳。
它的歌咏性和对比度,通过风血肉丰满的形象,吹遍了草原迥乎不同的时空。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草原的青丝摇曳、碧波荡漾和芬芳,风情万种。风吹进青草的精神高原。故乡也同时隐寓着诗人的精神故原。
风是黄色的,像黄河流过黄土、高原时的波动、肤色。
风是干旱的,若说唱艺人的口干舌燥、沙哑之声。
风是苦涩的,似刑杀之秋,被追捕的鹿,口中含满风沙。
诗共三节,风生如此三相,是历史,是铺垫,是草原深厚的底座。它生长出故乡碧绿的、麝香味的春秋、湿淋淋的夏天。过去和现在交织于一体,像铺在草原上的地毯、织锦。色彩(包括情感、味觉等)反差之大,夺目而惊心,但它们之间不是纠缠,是辉映,从而使诗歌浑厚、丰富,避免空滥、单调的抒情。
短歌三拍,春夏秋。故乡在诗歌里是没有冬天的。
这是塞上江南的风姿,旖旎。风中带着水汽,淋漓尽致。风止在芬芳的岁月。秋实的香味,弥漫着麝香,鼓荡麝鹿的肉感。风的精灵,有多少变化,多少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