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1期
诗歌与说话
作者:大 解
字体: 【大 中 小】
汉语诗歌从源头开始,就不具备说话的功能,而是吟诵的产物。当这种用来吟诵的歌赋被格式化以后,诗歌就成了书写中最极端的文体。由于古典汉语的特殊性,语言(文字)和言说(说话)是两回事,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因而造成古人们不能用写文章的语言作为日常的交流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字语言成为言说之外的奢侈品,不会认字和写字的人被排斥在外。这样一来,作为文体中的极品,古典诗歌就被文字铸成了金身,极其贵重而耀眼。
汉语诗歌开始说话,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真正达到直接的言说,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口语诗歌的发展。口语这种鲜活的日常语言进入诗歌以后,给汉语诗歌注入了无限的活力。现在,语言和言说终于统一在一起,我们可以怎么说话就怎么写诗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几千年的格律、约束、书面语言,逐渐从诗歌中淡化甚至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和自由轻松的内在节奏。口语进入诗歌以后,汉语诗歌变得细腻、丰满、自由,叙事功能也得到了加强。现在,诗歌可以近距离甚至同步地进入生活,使日常事物的细部肌理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中,汉语诗歌迎来了一次全新机遇。作为受益者,整个新诗体系已经从中得到了好处。从创作和传播可以看出,诗歌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由于口语化,诗歌的受众面在变大,并且正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读者群。虽然一些坚守旧观念的老牌读者仍然迷恋着格律,但诗歌的通俗化进程依然没有停步,探索者们并没有等待历史肯定之后才去做。如今,口语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诗歌开始说话以后,如何使诗歌还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就成了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口语的负面效应是诗性的淡化和语言音律的减弱,弄不好就会使诗沦为白开水。好在一些真正的探索者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中保持了优雅的姿态,其诗歌的属性并没有因为口语而减弱,而是通过语感、节奏、内在旋律等等,让诗歌天性中的东西得到呈现,使新诗在说话中,大于话语,而不是在话语中沉沦。
诗歌开始说话以后,说什么,怎么说,是每个人的自由。形式开放以后,空间已经变大。因此,我们看到了广大的诗人群体,也听到了多声部的言说。与此相反的现象是,随着言说者的增多,在当今诗坛上,呐喊和歌唱的却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不知是诗歌疲倦了,还是诗人们失去了呐喊和歌唱的兴趣。同样,先知也转过身去,开始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