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1期
“刽子手……”
作者:[前苏联]P.鲍罗杜林
字体: 【大 中 小】
王守仁 译
刽子手……
充满了绝望神情的眼睛。
孩子在坑里恳求怜悯:
“叔叔啊,
别埋得太深,
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
——选自《苏联抒情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李建华解读:P.鲍罗杜林的《刽子手……》让我读后难忘。20年前,我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苏联抒情诗选》上有幸读到这首诗。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说起什么是好诗时总忘了这首诗,而那本诗选也因为这首诗被我一直珍藏着。
我对鲍罗杜林是陌生的,至今也只知道他是前苏联青年诗人。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怎么年轻了吧?这首诗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历史片段,短小精练,朴实无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但几乎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读懂,其差别是: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已。头一句,“刽子手”加上一个省略号,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多少罪恶啊!而第二句则写出了德国法西斯在战争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写出了苏联红军和世界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第三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家园和校园已经被战火烧毁,玩具埋进了废墟,小狗小猫已找不见了,而孩子衣冠不整、饥肠辘辘,太可怜了。让人振聋发聩的是后几句:“叔叔啊,/别埋得太深,/要不妈妈会找不到我们。”“刽子手”一词,是成人对法西斯的称呼,而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们是“叔叔”,与其他熟悉或陌生的青年男子有什么不同吗?“别埋得太深”,面对连孩子也不放过的“活埋”,在孩子眼睛里竟然如同游戏,几乎没有丝毫的恐惧。“不然妈妈会找不到我们”,作为读者,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孩子的妈妈哪去了?是不是已经被杀害了?孩子没有说爸爸,那爸爸呢?或许早已牺牲,或许正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浴血奋战,或许多年没有回家,孩子已经没有爸爸这个概念了……诗的最后一个词是“我们”,显而易见,被推进土坑里的孩子不是一个,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镜头:一群全副武装的德国鬼子,身边有狼狗,手里有刀枪,一群幼小的生命被推进了刚刚挖好的土坑里,泥土是新鲜而潮湿的,而这个镜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横尸遍野、一片废墟的宏大场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面对世界瞩目的巨大事件,作者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让人叹服。写“刽子手”时,没有用凶残、惨无人道、失去人性等词语去修饰;而写孩子时,也没有用纯真、善良、无知这些词语来表现。这首诗没有名句,却是名篇,鲍罗杜林有这一首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