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1期
沉思的诗情
作者:谢 冕
字体: 【大 中 小】
王顺彬有很美好的诗情。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意境:鸟飞着,桃花流着泪;灯亮着,楼群展开着它的丰富。他的诗中洒满了阳光和鸟鸣。他用诗来表达他对大地、天空和家乡的热爱,他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一切感恩:“重庆曾以小小的一角,盛下过我巨大的悲痛”(《感恩》)。他居住在这城市里,这城市是如此让人动心,它以它的博大和慈爱盛下了,接纳了,而且溶解了那隐秘的大悲哀。大地无言,天无言,只有诗人知道这悲痛是如何啃啮着他的内心。他为此感恩。他在写这首短诗时感情表达得很节制。
王顺彬的抒情是多向的,大多数的情况下表现都很简括,他不太放任情感的奔泻。却能在节制之中表现丰富,也不时出现惊人之笔。燕子的呢喃与奔忙,我们都知道它们衔泥是为了筑巢,诗人却在这里翻出了新意:想象中它们不是为筑巢,“而是去修补另外的天空”。读这诗句时,有一种当初读到顾城《星月的由来》那样的惊喜。诗要动人,要不断地排除那些平淡的形容,总要有这样出人意外的奇想,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想象。王顺彬的这首统共只有四行的短诗《燕子》做到了。
这组诗中最精彩的一笔,应该是《想象中的墓志铭》。它以六行的短制,写了梦一般的意境:桃花是模模糊糊地开,阳光是不明不白地亮。而心却是格外地清醒:“假若我是一只蚂蚁/我愿死在大象的脚下”。墓志铭是纪念死亡的,当死亡还遥远时,他想到一种值得骄傲而且辉煌的最后的归宿,于是有了这样的对于墓志铭的“想象”:不是卑鄙,而是绚烂,绚烂地以自身的渺小心甘情愿地被伟大所“毁灭”。这些想象,证实他并不注重华丽,而是追求质朴,以惊人的新奇而赢得灿烂的诗意。
王顺彬的诗是沉思的。他不属于激情型的诗人。如果想在他的诗中寻找奔腾的气势,可能难以如愿。他长于思考,且力求融哲理于冥想之中。所以,读他的诗,心情要平和,速度要缓慢,从他的那些隐藏的意念中,体验思忖之后的愉悦。由于他行文的某些习惯,他会设置一些特别的词语结构藏匿他的真意,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克服我们欣赏的不适应,在他布置的弯曲而隐蔽的词语迷宫中,寻觅那从繁密的枝叶缝隙间筛漏下来的明亮。
《写给水厂的女工们》,此诗立意甚佳,行文却有些缠绕。因为他不避日常的琐碎入诗,把一些生活的“原样”嵌入诗中①,如刷牙、煮粥、淘洗菜叶、中午进餐、下午开会、晚上回家,意在言明这些均与水有关。面对这样的叙述,得有一种排除焦躁的宽容。而庆幸的是,我们的耐心“跟随”毕竟有了回报。我们终于在诗人不避世常的繁冗中,“发现”了“临窗诵读”“水如月光”的诗意,终于“发现”主持会议的女书记的嗓音里的“水的清香和宁静”。我们因寻觅而拥有,因拥有而满足。但是,容我们反问,为何要让我们进行如此艰难的“跋涉”?
读诗的人总是这样,总有一种倾心于这种漂浮的诗意的痴迷。我们有自己的寻求。我们总是顽强地寻求那些隐藏在词语背后的幻觉和想象,寻求那些似乎与生活有些“距离”的“虚幻”。从这个角度看,这位诗人笔下的“喘息的桃花”,“累得很翠的柳条”,就有着十分迷人的风景。《下半夜》颇有早期朦胧诗的余韵,令人想起北岛和芒克的那些意象诗。“整个人都在下沉 故乡般的寒冷”,跳荡、凝练而丰盈。
王顺彬的诗,水平有参差,不甚齐整。有的诗,因为前述那种“不避俗句”的倾向,涌入一些诸如“我听得躺不住了”、“突然/明白了”之类的浅露的描写,而显得缺乏意韵。但在另一些诗中,却展现作者惊人的华彩。最动人的是《最初的黎明》——
鸡鸣喷出最高的一朵火焰
写的是鸡鸣之声,那声音却表现为一种物象:火焰。声音在他的想象中更是气势非凡,是一种喷发!这种对于黎明之初的鸡鸣的感受是非常独特的。他写出了有异于所有人的鸡鸣的感受:一朵最高、最红、也最热烈的黎明之花在开放!在同一首诗中,他写小虫“在泥土里猛烈翻身”,从而使“草根一阵惊叫”,都是神来之笔。结句更为让人倾倒:“把所有的亮加在一起/就等于黎明”。
是的,从对水厂女工的歌唱,到为马路天使和磨镰刀的人的赞美,诗人的心是和用劳动的汗水创造生活的那些美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的。在物质引诱日盛的今天,当许多诗人都把诗的触角收回到一己的内心的时候,他有一种可贵的坚守。王顺彬对于普通人的工作和命运的关注是非常动人的。这样一些在乡村的夜晚磨镰刀的人,扫马路的人,还有在水厂劳动的女工们,都是一些值得尊敬的人。
一颗沉思的诗心在歌唱。歌唱劳动,更歌唱生命,“蜜蜂匆忙”也好,“一只蚂蚁没有葬礼”也好,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都是向生命致敬的诗篇。我们感谢诗歌,我们也感谢诗人的辛劳。
2006年8月21日,于京郊昌平
①有些诗人有这类的主张,如“生活流”,如“口语化”,如“平民意识”等等,都在强调诗与庸常生活状态的“亲和”。这些主张的功过评价,须加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