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期
纪念《诗刊》创刊50周年专家座谈会纪要
作者:杨志学
字体: 【大 中 小】
发表,近年来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下半月刊的创办。《诗刊·下半月刊》在扶持青年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青年诗人的创作进行评奖,开展了声势浩大、社会效益显著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诗刊·下半月刊》还有一大功劳,就是因发表了大量青年人的作品,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地方诗歌刊物的隔阂。
我与《诗刊》的感情是不用说的。我80年代开始写诗评,第二篇文章就是在《诗刊》发表的。80年代初我曾借调《诗刊》一段时间,朱先树、李小雨等人对我的关心还历历在目。《诗刊》成就了许多人。谢冕、洪子诚等成为大家,是与《诗刊》分不开的。谈到新诗潮,《诗刊》也是功不可没的。
五十年的《诗刊》也有很大曲折,有过失误,如对艾青的批判,对《望星空》的批判,伤害了一些人。包括80年代的新诗潮论争,有些方式也未必妥当。这方面的教训应记取。
张清华(诗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不像诸位先生与《诗刊》有那样密切的关系,但我曾是第一届《诗刊》刊授学员。回顾《诗刊》五十年,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巨变。在整个80年代,《诗刊》无疑是诗歌的核心。从80年代后期起,开始出现地方性的诗歌社团。到上世纪末,诗界形成多元并峙的局面。
还有,现在诗歌网站约达381家,每时每刻有大量的诗歌在网上产生,许多读者被网络吸引去了。当然,纸媒体仍有其优势,《诗刊》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重铸《诗刊》辉煌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首先要解决两点:一是足够的经济投入。这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应下大力气解决。二是开放的办刊理念。社会上许多自由写作的诗人,到最后仍然想走到《诗刊》的旗帜下。《诗刊》若办得更好些,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
韩作荣(诗人、《人民文学》主编)
《诗刊》多年来既发表老诗人作品和名家作品,也一直重视发表青年诗人的作品。第一届青春诗会时,我在《诗刊》当编辑,叶延滨等人被选拔参会。一批批诗人,一个个实力诗人,从青春诗会涌向诗坛。青春诗会被视为诗界“黄埔军校”是不无道理的。还有,“每月诗星”栏目也办成了名牌栏目。我编诗歌年选,从第一期看到第十二期,每年入选最多的刊物仍然是《诗刊》。
时下各地诗歌刊物和网络诗歌比较兴盛,仅广东就有一千多家,许多印制精美。广东政府大力资助诗歌发展事业在全国是比较有名的。相形之下,希望作协对于《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将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部分给解决了。
刘立云(诗人、解放军出版社编审)
我作为军队诗人代表参加今天的会议,很高兴。《诗刊》在我心目中地位很高,它是圣殿、是精神高地。多年来《诗刊》关心、扶持部队的诗歌创作,对中国军旅诗歌的发展是有功有德的。
刚才听作荣、延滨先生讲《诗刊》经费问题,我感到《诗刊》同志在艰难的经济处境中努力办好《诗刊》,令我肃然起敬。我在解放军文艺社做了二十年诗歌编辑,《解放军文艺》在经费上是有充分保障的。鉴于《诗刊》在中国诗歌界的特殊地位,提高《诗刊》的地位实际上意味着提高中国诗人的地位。
刘福春(诗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最近为《诗刊》明年一月号撰写《<诗刊>纪要》,把《诗刊》又翻了一遍,感觉这真是一份重要刊物。如果说“《诗刊》史”就是一部当代新诗史有些过分的话,那么说它是大半部或半部新诗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诗刊》的重要性我想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诗刊》是摇篮。不要说已经二十多年的刊授和办了22届的青春诗会培养了多少诗人,就是在座的很多诗人可以说都是《诗刊》“摇”出来的,像叶延滨,还有一些诗评家,像谢冕先生等最初也是在《诗刊》上发文章的。第二,《诗刊》是擂台,是高度。无论是哪种写作、哪个门派都要到这上面来表现,没有《诗刊》的认可很难说在写诗这条路上算是成功。第三,《诗刊》是晴雨表。纵观五十年的《诗刊》,当代新诗史上的各种风云都有表现,而有时《诗刊》表现得要比其他刊物还要快。第四,《诗刊》是旗帜。《诗刊》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明确主张,五十年的时间里,可以说《诗刊》一直都是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方向。
陆 健(诗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诗刊》有荣耀,也有失误。当然,错误的发生常是由不可避免的时代原因造成的,与《诗刊》的角色、地位也有关系。如果说《诗刊》犯过错误,那么别的一些刊物可能还没有资格犯这样的错误。《诗刊》有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艺术立场,它要引领时代潮流,这是使命与责任,也是光荣所在。
诗歌无非由生产、传播、价值评价等因素构成。在电子传播时代,纸媒体诗歌形式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二者怎么融合也是值得考虑的。应该重视在国民中开展诗歌教育,尤其要重视在学校中的诗歌教育。
朱先树(诗评家、《诗刊》编委、《诗刊》原编辑部主任)
当前诗歌发展变化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诗已经回归了诗艺本身,真正成为了现代人心灵情感的表达和安慰。但不同的诗人,由于经历和阅历不同,诗的观念和创作追求各不相同也是自然的。《诗刊》的责任和要坚持的诗歌立场应当是:真实地反应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感悟,表达他们对美好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在坚守诗的本质的前提下,为提升现代人的精神文化品质做出自己的努力,从而把各种艺术追求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为形成社会的诗意与和谐氛围做出贡献。
诗是要让人心灵愉悦的,应当争取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方式传播诗意的美好,而不应参与娱乐式的疯狂与恶搞。
(杨志学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