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2期

与《诗刊》结缘:从1985年开始

作者:田 禾

字体: 【


  我与《诗刊》结缘应该是从1985年开始的。这一年我参加了第一期“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的学习,也就是现在的“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后在1988年我又参加学习一期。这一期我收获非常大,因为在1988年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诗刊社刊授学院的鲁迅文学院诗歌改稿会。这次诗歌改稿会又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诗刊社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辑张志民、刘湛秋、丁国成、朱先树、王燕生、李小雨、寇宗鄂、唐晓渡、雷霆、邹静之、周所同等亲临这次诗歌改稿会的现场给学员们指导诗歌写作和传授诗歌创作经验,晚上与学员们一同吃月饼,一同赏月,一同联欢朗诵诗歌作品。这是我一生中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在这次诗歌改稿会中,我所见到的这些老师,他们不但是资深编辑,而且是我敬慕已久高山仰止的著名诗人,平常只能在一些报刊上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作品,这次能见到他们的尊容,又当面得到他们的指教,受益颇多,真乃三生有幸。这些诗人有的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交,成了我永远的老师和朋友。
  就在这一年,我的一组诗歌首先在《诗刊》刊授版《未名诗人》上发表了,在当时那也是很值得我兴奋和在朋友中炫耀的一件喜事。接着我的另一首诗歌《黄昏星》不久又在《诗刊》上发表了。所以说1988年是我自诗歌创作以来收获最大而且永远难忘的一年。
  从1988年以后,我几乎快要冷却的诗歌的心和创作热情又重新点燃了。因为在这之前,我大概写了三百多首诗,除了在《当代诗歌》上发过一首短诗外,其他的只在几家小刊小报上发了十多首小诗。其余寄出去的诗歌几乎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正是当我对诗歌开始心灰意冷将欲抛弃之时,是《诗刊》给了我重新振作的勇气和信心,使我又握起了永远再没有放下的写诗之笔,现在紧紧握在我的手中,谁也夺不去了,因为诗歌已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伴随着我。
  自那次参加诗刊社刊授学院的诗歌改稿会以后,我与《诗刊》的交往就更加密切了,每次向《诗刊》的投稿总有编辑老师及时给我回信,即使不能发表,编辑老师也给我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样的信王燕生老师和雷霆老师都给我回过好几封。每次的作品经过修改之后,有的后来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了,有的修改后再投寄《诗刊》,《诗刊》不久也发表了。
  通过《诗刊》多年对我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5月,《诗刊》通知我参加了在广东肇庆举办的被誉为诗坛黄埔军校的第十六届“青春诗会”,《诗刊》主编叶延滨老师在万忙之中亲临诗会指导,使青年诗人们深受鼓舞。参加了这次“青春诗会”之后,我诗歌创作的视野更加开阔了,结识了许多全国有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们当中后来有很多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电话和书信中交流。相互切磋。我的诗歌创作又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和自我超越,作品更加厚实和灵动了,也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喜爱。从此全国各种诗刊和文学报刊经常有我的组诗发表。到现在我一共发表了1300多首诗歌,其中有100多首是在《诗刊》上发表的,2003年《诗刊·下半月刊》9月号和2004年《诗刊·上半月刊》9月号分别在“结识一个诗人”和“每月诗星”两个重点栏目中推出了我的两个组诗和林莽、刘益善两位著名诗人对我诗歌的评论文章。2005年,在全国诗歌创作高手如云的当代诗坛,我被专家评委评为《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这么重要的诗歌奖评给了我,专家评委们肯定我的诗歌创作的同时,也是评委老师对我诗歌的期待和鼓励。
  我是《诗刊》多年培养起来的千千万万众多诗歌作者的一员。是因为有《诗刊》的栽培,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感谢《诗刊》,以后我只有努力写好诗来回报《诗刊》和曾经给过我关心和帮助的编辑老师们。2007年1月是《诗刊》创办50周年和《诗刊·下半月刊》创办5周年,在这里我怀着对《诗刊》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永远的崇敬之情,祝愿《诗刊》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