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3期
谱写新时代的华采篇章
作者:金炳华
字体: 【大 中 小】
丰富的现实生活、广博的精神世界中撷取艺术的营养。要牢记只有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才能保持艺术创造的生命力。讴歌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传达人间真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追求永远是优秀诗歌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读者对诗人的热切期望。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个人的创作中表达了人民群众心声,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对祖国、民族、人民和时代、社会负有责任的诗人,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以丑为美不会拥有真正的美感,顾影自怜不会在精神上得到升华,也不会产生为读者共鸣的优秀诗歌。
继承优秀传统,努力开拓创新.弘扬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是诗歌创作全面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从诗经发端,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臻于完美,传承于明清两代,创新于现代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诞生过众多才华横溢、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中国诗歌以精妙的语言、优美的情思,表现中国人民深挚广博的爱国热情、崇高美好的精神品格、纯洁向善的道德情怀、丰富细腻的心灵激情,优秀的诗歌抚慰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表达着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生活热情,成为中华民族献给人类文化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中国诗人,承担着薪传中国诗歌艺术火种的使命。面对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我们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潜心学习,面对世界各国优秀诗人创作的诗歌经典,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有尊重、真心学,才能更好地继承,才能在创作中努力创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手机的出现,诗歌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社会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诗歌创作的多样性不断增强。但我们坚信,诗歌是人类最具韵律的心声,优秀的诗歌来自美好的心灵,诗歌代表着艺术的优雅,传达着语言的美感。恶搞之风不会是健康的诗歌创作途径,简单的求异不是真正的创新。优秀的诗人应当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感世界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真正以优美动人、健康向上的诗歌作品展示诗歌艺术的优美,以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肩负起传承中国诗歌伟大传统,创新诗歌艺术的光荣使命。
团结和谐向上,做到德艺双馨,是当代诗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正处在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诗歌要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首先应当实现诗人之间的团结和谐,营造“文人相亲,文人相敬”的和谐氛围。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的诗人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新诗创作和旧体诗创作相得益彰,共同奏响当代诗歌的交响曲。要实现诗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动人的诗句发自和谐的心灵,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这是诗人创作活力的根本保证,是繁荣发展诗歌艺术的重要前提。
繁荣发展诗歌,《诗刊》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这是中国当代诗人最可发挥才华的艺术舞台,是广大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诗刊》的全体同志,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弘扬《诗刊》的光荣传统,倡导健康向上的诗风,加强诗歌理论研究与评论,引领读者的审美情趣。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团结共事,同心协力办好刊物。中国作协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诗刊》的关心支持,多方面创造条件,多渠道扶持帮助,共同为《诗刊》的发展壮大,为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50年的发展壮大,《诗刊》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诗人的勤奋创作,有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有《诗刊》同志们的辛勤努力,《诗刊》的未来大有作为,中国诗歌的前景光辉灿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辛勤耕耘,做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美诗篇,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祝纪念座谈会圆满成功!在新年伊始,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创作丰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