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9期
我在苏北写诗
作者:孔 灏
字体: 【大 中 小】
这题目可以起得更宽泛些,比如:我在江苏写诗,我在中国写诗,我在亚洲写诗,我在地球上写诗……然后就不能再宽泛下去了,毕竟,即使作为一个宇宙生物,我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生活于二十至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人。
这题目也可以起得更狭窄些,比如:我在连云港市写诗,我在海州区写诗,我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写诗,我在××路××号写诗……同样,也不能再狭窄下去了,再狭窄,我成为院子里的那只猫或者门前的那株腊梅了。
在苏北写诗,这意味着苏北的阳光、空气和水滋养着我的同时,苏北大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黄海岸边海天一色、鱼跃鸟飞的生命场景、那些有着灿烂微笑的渔家姑娘在咸腥的海风中透过眼角眉梢所流露出来的抑制不住的甜,也无时不在滋养着我的诗歌。在苏北,生活和诗歌就这样在我生命中每一个鲜活的瞬间进行着相通和相融,使我秘密地怀抱着它们唇齿相依的幸福和疼痛,通俗、或者孤独。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可能永远不敢、并且永远也说不出“诗”为何物。青年时代的鲁迅认为:所有的人在本质上都是诗人。只不过,有人用笔把心里的“诗”写了出来;有人不写,但他们阅读别人诗歌时所产生的感动,正是因为那一段段别人的分行文字说出了自己心里固有的“诗”。这,常常让我作为一名诗歌的爱好者、习作者在那些能够说出太多诗歌理论、太多诗歌流派、尝试过太多诗歌文本的实验、自我感觉基本上已经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诗人们面前,暗自有了些底气。
这些年,听到和看到过太多诸如“好诗在民间”、“好诗在网络”之类的说法,我想说的是:民间有好诗,网络有好诗,各种纸质诗歌刊物、文学杂志有好诗……归根到底,好诗跟作者身份没关系,跟传播方式没关系,跟具体题材没关系,好诗存在于每一个人求真、向善和思美的生活之中,真正的好诗其实只在“好诗”。《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借来说诗,这“住”就是生活,是题材,是传播方式……因为“无所住”,反而可以“无所不住”,不执著诗歌以外的非诗因素;而“心’’就是诗歌,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诗意,是与我们求真、向善和思美的生活相通、相融的唇齿相依的幸福和疼痛。
就我个人而言,我至今还固执地坚持着可能是愚蠢的看法:习诗之前,我感知世界;习诗之后,我认识世界。我甚至常常想,在我参加工作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我的职业由司法行政而党务、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从社会秩序的维护到心灵秩序的维护,这之间是不是真的有着某种宿命,有着一种被诗歌的光辉所引领的生活的指向?
我在苏北写诗。或者说,我在苏北生活。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