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4期
独立而冷静的歌者
作者:林 莽
字体: 【大 中 小】
邰筐为自己的诗集定名为《凌晨三点的歌谣》,并将诗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城市靠左”“乡村靠右”“我靠中间”。这是一种别具匠心的构思。
作为一个现代青年,身处城市和乡村之间,面对现实、琐碎和繁杂的生活,他是清醒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歌唱,这正是邰筐不混同于他人之处,也是他诗歌获得成功的所在。
《凌晨三点的歌谣》是这本诗集的开篇之作,也是他的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以里尔克一样冷静的句式开始:“谁这时还没睡。就不要睡了。”诗人在凌晨,完成了一首作品而欣喜地走上了三点钟的城市街头.他邂逅了环卫工人,下夜班的歌厅小姐,还有早点铺的伙计。一个共同的城市,一个共同的凌晨,一个共同的餐桌。一个陌生人之间的微笑.一张传递中的餐巾纸,各自走散后的一桌子空碗,勾画出了一副城市凌晨的风情图。也让我们跟随他走入了发展变革中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
他让我想起波德莱尔的诗歌《朦胧的黎明》:“晨曦抖索地披上红绿的衣裳/沿着寂寞的塞纳河徐徐漫步/暗淡的巴黎,睡眼朦胧/一手抓起工具/像个辛勤劳动的老人”波德莱尔的城市是忧悒而暗淡的。而邰筐的城市是充满了生机的:“那么多的/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自行车挤在一起/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人在这里相遇,然后各自东西/那些突突突吐着黑烟的拖拉机/从早到晚要往返多少次呵//……//每天都是这样/总有些人从这里经过,然后渐渐走远/总有些人在这里停下,看一看河上的景色/看一看河面上那些捞沙的木船/看一看一列火车缓缓地爬过沂河……”(摘自《沂河桥上(一、二)》)。
我之所以说邰筐是清醒的,同时也是清晰的,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之作,也不是混迹于那些自以为先锋或时尚的写作者之中,或满足于自说自话、相互吹捧的虚假泡沫的幻象之中。他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了那些使他无法摆脱,又不能不一吐为快的诗情,他在关注现实的写作者中,走在了最前列。
当我们面对邰筐的诗歌,我们所看到的对现实题材的书写,已经不同于我们以往概念中那些诗歌作品,它们是关注当下,直面时代的,它们不再沦于表层的,固有传统观念的,人们惯常认为的那种诗歌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具有超验性的,更为直接的,甚至是后现代成分的一种诗歌创作。
邰筐没有躲进所谓诗歌的现代价值中,没有推测和应合时尚与口味。这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在诗歌这条路上,他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
我从他交往密切的诗人江非的文章中知道,邰筐在几年前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面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这个时代。”如何面对:“农耕方式、观念和文化日渐消亡而工业、商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全面奔涌而来的时代……”于是,他希望自己的诗歌:“所要做的除了‘为乡村留下最后一首挽歌’之外,也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呈现历史所带来的新生活。”
为了这类诗歌的写作,他提出了:“把诗歌从诗歌的语言中解放出来……把语言的诗意要求放到最低去写一些今后的诗歌。”
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邰筐,在对近年中国诗坛的研究中,在诗歌的创作上已经有了自己十分完备的整体思考。
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变革,在这一生活现实中,诗人无法逃避的心灵体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诗歌的世界,它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此文为“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邰筐诗集《凌晨三点钟的歌谣》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