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4期
教授与歌手
作者:陆正兰
字体: 【大 中 小】
创立于1708年的“牛津大学诗歌教授”,是个奇怪的职位。被选中的人,任期五年,只需一个学期做一次演讲,一年做两次评委。工资也极低,每年五千多英镑,抵不上正式大学教授的十五分之一。每次演讲费仅40镑。但是这个职位已有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地位崇高,影响力极大。每次任命也很有戏剧性。牛津校友均可投票,到场选举,当场开票。不难明白,“牛津群众”选出的往往都是著名诗人,而不太会是诗论家。爱尔兰诗人希尼。在获诺贝尔奖之前,就任过此职。
本届荣任此职的,却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著名学者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此人一直在英美名校任教,满腹经纶,著作等身。这位鸿儒赢得牛津校友绝大多数票,从五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此职。他刚出版了一本研究美国“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的大部头著作《迪伦的罪孽观》 (Dylan’s Vision ofsin),因为这本著作,一位老年歌词研究者,被选为新科牛津诗歌教授,这件事成了文化界一大新闻。
迪伦是欧美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中冒出来的一大批现代“民谣摇滚”歌手中最早出名的一个,四十年一直持续作歌,是西方大众文化至今不倒的偶像。这个面相忧郁,歌喉沧桑的歌手,音乐相当朴素(他的乐器只是一把吉他和一只口琴),他总是先写好歌词再谱曲。他的歌词隐喻密集,从不点明“主题”,意义多元,歧出不穷。六十年代以后,每个时期的大学生都迷恋迪伦,中国歌手中受迪伦影响最大的是校园歌曲开创者之一罗大佑。无怪乎校友会的昔日牛津学生首选写迪伦的诗论家里克斯。
迪伦这样的“写歌者”是不是诗人?学界激进派认为迪伦的歌词是好诗,而坚持文化传统的学者,大多不同意对歌词作者打开进入文学经典的圣殿之门。里克斯教授一向是文学界保守阵营的中流砥柱,毕生研究弥尔顿、济慈、丁尼森、艾略特等一些历史上地位崇高的诗人,奥顿曾赞美里克斯是“每个诗人都梦寐以求的评论家”。
里克斯声称迪伦“足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他的言论或许在表明名牌大学的文化风向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中文名为“王红公”的著名诗人雷克斯罗思,当年曾赞誉迪伦是“把诗歌从常春藤名校中解救出来的人”。现在迪伦似乎反过来要来解救常春藤名校了。
里克斯真的要成为流行曲歌迷了吗?他的《迪伦的罪孽观》一书按《圣经》中的三福四德七宗罪,分析了迪伦40多首歌词,这些歌大多是人人会唱的名曲。但是此书把迪伦的歌词《天尚未黑》(Not Yet Dark)与济慈《夜莺颂》细细相较,把《躺下,爱人,躺下》(IJay Lady Lay)与唐恩的玄学诗步步对比,可以预见此书的反应众说纷纭了:诗评家认为这是自作多情的“过读”,读当代歌词像在读莎士比亚,方法与对象不称:迪伦的歌迷则认为是无礼闯入的亵渎,说是“想不到自己从年轻时唱到今天的歌,竟然有那么奇怪的意义”:而迪伦本人原本也最不喜欢别人“解剖兔子一样”解析他的歌词,然而里克斯最擅长的,是激光刀一般的细读。面对批评,里克斯说:“伟大的艺术家,正如伟大的运动员,训练过硬到家,灵光一现却常依靠本能。问我迪伦是否意识到我分析出来的细微意义,我怕应当说没有,但是这正说明他是更优秀的艺术家”。这话实际上是承认他用学院式批评读迪伦,道理在他自己心中。
有一次,迪伦于波士顿一次演唱会后,在后台会见了里克斯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粉丝。里克斯开口就问“最近在读什么?”,迪伦嗫嚅说“莎士比亚《理查三世》”,为此里克斯称赞不已。看来谁在解救谁,谁让谁崇拜,还真不好说——常春藤名校还没有完全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