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7期
云天襟抱,诗剑人生
作者:梁 东
字体: 【大 中 小】
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叶燮认为,要作诗,“必先有诗之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他的学生沈德潜在《说诗\x95\x8D语》中进一步提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师生二人关于人的胸怀、襟抱之于诗的重要性,在叶剑英同志的诗词作品中,又一次得到印证。
叶剑英同志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戎马倥偬的革命人生。梅县大地给了他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他从这里走出去,每一步都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于时代,观照于人生。在人生的许多重要阶段,他又回过头来用传统文化——主要是诗词,来解读生活、抒写人生。他留下的诗篇。给21世纪的中国人以深深的启迪。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襟抱,他的诗剑人生。
1915年,年轻的叶剑英,正处在一段重要的人生关口。他在《油岩题壁》中说:“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唱大同。”一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南洋谋生,从而走向社会,在开启人生的这一重要时刻,他看到的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满目疮痍的大地。要抒发的却不是一介书生的前途命运,而是无限的兴亡之感的国家之思,深沉的与苍生共命运的情怀。这首诗是能见到的他最早期的诗篇之一,他放眼、高歌,他拔剑去角逐群雄,可以认为是他对人生的誓言。几年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在《雨夜衔杯》中说:“雨撼高楼醉不成,纵横豪气酒边生。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入世始知身泛泛,结交俦侣尚平平。愁多无计寻排遣,澎湃声传鼓二更。”雨夜高楼饮酒,不是为了买醉,更不是醉生梦死,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豪迈之气。他走向剑匣,抽出宝剑,决心刺向黑暗的雨夜天空。然而仅此还不够,还要将胸中块垒,一吐为快。此时此刻纵笔疾书,通过诗——只有诗,才能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情!结句的“澎湃声传鼓二更”,直可以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媲美。人生的高度,报国的情怀,苍生的系念,都尽在不言中了。同一时期的另一首《夜宴》,也是酒,也是忘醉,想到的却是良夜苦短,寄托的却是“秋思诗魂”,依然是抽出宝剑——慷慨悲歌!
说来也巧,却并非出于巧,前面列举的几首诗都没有离开“剑”,也都没有离开“诗”。我想,“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不妨看成是叶剑英同志青年时代铸就“诗剑人生”的宣言书。”这一宣言,贯穿了他的一生。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这是宋代刘过的诗句。登高望远,高则视野开阔,高则心胸豁达。叶剑英同志各个时期的诗作,都让人感到一个总的趋势,那就是始终立足点高。正如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祝融峰》写于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1938年。“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站在祝融峰顶,四顾渺然,天风吹动松涛,心胸豁然而宁静,救国救亡的意志弥坚。这让我们联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诗句,绝不是猥琐于市井、坐井观天者所能出。《羊城怀旧》,他的着眼点也是高的,他看到的只是“十丈红棉依样红”,而“十丈红棉”所包涵的深意,也只有登高望远者才能体味得出。《酒泉》,叶剑英同志在风雪关山访古中,没有停留在对著名的夜光杯的赞赏上,而是更上一层,联想到汉时的班超,如果偃武睦邻,历史就将是另一种风貌了。
1962年,全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叶剑英同志以站在高峰之巅的气势,告诫国人莫为浮云蔽眼,不为困难所阻,高屋建瓴,写出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名句,给国人输送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里,我还想说说《八十书怀》。“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首诗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叶剑英同志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概括。结尾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直可以看作居高声自远的最强音。八十老人看到的是青山满目,夕照光明。给后人留下了乐观、进取、希望、信心的气度,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不但给迟暮者以勇气和信念,而且也激励了年轻人。他们从诗句蕴含的哲理中感受到,珍惜夕照。当然更要珍惜朝霞满天的日子。这两句至理名言,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不胫而走。我坚信,它还会传之久远,甚至会胜过某些唐宋名句,世代相传。
今天,纵览叶剑英同志的诗作,是襟抱、识见和情感的很好的结合。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从讲武堂到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从黄埔风云到参加北伐,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到长征路上挽救革命,从参与造就强大的人民军队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叶剑英同志在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似乎都站在了一切风云雷电、雨雪风霜的更高层,他的胸襟、气度、识见和能力,始终使他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上。他的诗和他的毕生实践是相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