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17期
寻求人类感情的井喷
作者:吕 雷
字体: 【大 中 小】
《华夏诗报》编者按:吕雷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这是他在汇德邦广东高校诗歌大赛颁奖会上的发言。作为一个著名的小说家谈诗,他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喷发点”,谈得很深刻,对诗人无疑是有启发的。值得一读。
今天获邀出席汇德邦广东高校诗歌大赛的颁奖典礼,十分荣幸。我祝贺大赛取得成功,也祝贺各位高校的获奖诗人,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取殊荣。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汇德邦公司和中山大学团委支持和赞助了这次高雅的文学活动。
我之所以将此次活动称之为高雅,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有着最悠久诗歌传统的诗歌大国,诗歌是我国灿烂文明的最值得骄傲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广东省,如今也有幸被人称作诗歌大省,因为我们有众多优秀的青年诗人,其中有大学生,也有在生产线上辛苦劳作的农民工诗人。
如果把文学创作比作艰辛的采矿劳动,那我说写小说就是开采语言的铁矿,而写诗,则是开采语言的钻石,正因为诗人们是开采钻石的,所以在文坛中显得特别高雅。
我是写小说的,离诗歌很遥远。我曾经说过,我对诗歌和诗人是很敬畏的,几十万字的小说对几行诗歌的精华、语言的钻石,这就构成了敬畏。西方人说,诗人是上帝的客人,上帝可以请诗人吃糖果;小说家们却没有这个福分。但我还想说,无论是写诗或写小说,其实都是在寻求人类感情的喷发,感情的积累越深厚、越炽热,能量越大,喷发起来就越惊天动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开采石油时的井喷?我在石油勘探队时就见过一次。深深地埋藏在地层下的油气一旦不受控制地喷发起来,连大地都在震撼、发抖,地下被压抑几亿年的能量冲天而起,真有种地动山摇的气势。文学创作其实也一样,要讲究感情的真挚与厚积薄发。强调感情深厚的积累和炽热的熔炼。自然界的钻石,据说就是在火山喷发时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最优秀的诗歌恐怕也得在感情最丰厚最炽热的胸腔中产生。
现在有些创作理论,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写好诗关键在于形式的翻新和技巧的精雕细刻,令很多青年过于沉湎其中,白白耗费了天赋和才华,这是一种不幸。
西方哲人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想加一句,人是会思想、有感情、能创造的芦苇;只有思想、感情和创造,才能证明人是真正的万物之灵。我们之所以钟情于文学创作,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的熔炼喷发、精神的提升创造,它感情的丰富性和精神的独创性,是人的智慧标志之一。如果一件作品在技巧上雕琢得很精致,但是情感埋藏得很浅白,思想很单薄甚至委琐,那它只能给个别人把玩,充其量只是小玩意儿,难当大器,更不可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通俗点说,是老鼠尾巴上长疮,再大也有限。
文学繁荣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尺,也是民族智慧的一个标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刻度。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超越了几千年,可以称得上千古奇观、万古风流。真正有为的文学,对浸润人们的心灵、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在经济腾飞的年代,并不是所有事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我们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诗的,如今都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也可以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机遇,就是我们正经历和面临着中国几千年来最大的一次转型,从上世纪末到现在远没结束。
我们到印度访问的时候,我们有些人包括印度很多作家,他们对全球化非常恐惧,认为全球化的最后结局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全球化,那就会抹杀掉很多民族的文化,所有的文化最后像经济一样只能向西方的文化强权低头、被压缩消灭。资本全球化浪潮当然是要否定和抹杀文化多样性,而我们的作家诗人却必然要捍卫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良知的中华儿女的使命。在这个人人都争相发展世界大博弈的格局里,中国正面临一次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博弈。这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将产生无比巨大的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确定的因素。这种博弈将笼罩整个社会,笼罩我们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种笼罩。我们写小说的和写诗的都在这种笼罩之中,我们发出的一种声音,也只能是在这种笼罩下发出的声音。
在这种世界大激荡、大交融的大格局下,文学是大有希望的,当前我们国家每年出版长篇小说1000多种,诗集更是恒河沙数,但这是不是真正的文学繁荣呢?我觉得还得加把劲,要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浮躁不得,张狂不得。文学真正的繁荣,是出作品、出人才,出传世之作,出大师。我们正处在一个催生大智慧的时代,文学正在呼唤着传世之作,亿万人正在翘首盼望大师出世。我们相信,有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经过千百人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我们这片曾经产生过无数不朽诗歌的热土上终究会产生传世之作,会出现大师。
祝愿在座的有志者成为更有思想、更有激荡丰富的感情、更能创造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