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0期

一首优秀的诗歌应具备的特点等

作者:吴海斌

字体: 【


  吴海斌,1971年生,山西黎城人,诗歌作品刊发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探索》《绿风》《中国诗人》等,获黄河优秀诗歌奖,入围第四、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入选多种诗歌年度选本,参加过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冰在零度以下活着》。
  
  诗歌创作究其过程应该是诗人和世界的不断渐进的深度摩擦,它不仅仅要切入读者的视野,在很多境遇里,它是武器,也是形式,是诗人内心骚乱和暴动的自决,是诗人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形成自觉以后的秘密供词。
  诗歌的深度感仍旧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苍白的,或者是矫饰的,或者是拼凑的,与它正好相反,这些共同构成了懒惰者的浅薄,它们没有呼吸,掩盖了诗歌的本真。深度感在人类生命的诸多体验里。更容易靠近血液或者骨髓里具有的痛楚和疼痛,在诗歌的语言上它和隐蔽性相互依附。
  诗歌的细节帮助读者阅读和回忆,它是诗人保存下来的影像,是沉潜的重金属,是筛选出的活泼种子,它容易击中遗忘之后还能马上复活的记忆。稀有性和选择性出色地在二难中间融合浓缩,并非是要起到点睛之笔,能使诗歌具有亮度往往是那些细小的钨丝。
  诗歌的美学在艺术真实和心灵真实之间飞翔,它的向美、向恶、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向快、向慢并不是有多么重要,它贵在发现,具有时代性、审美性,并非飞蛾表现出来的趋向性,相反它的发散性、裂变性是它的主要属性。
  诗歌是难度写作,它远非梦呓,或者杂耍,甚至浅抒发。工笔、白描也不是体现难度与否的两种形式,学究者的高深、平民的口语也不是难度写作的区分渠道,难度在于它能不能恰当无痕,在于它是不是难得合理自然。
  想象力在任何领域都是迸发出来的火花,它远不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把锁的那些齿痕所能代替的,它在诗歌中体现一个诗人的质素,是正确的意外,是意外的正确,不是比喻、不是修辞,是一种能力。是发动机转动的心脏。
  
  闪电给乌云留下捷径
  
  锯开一些裂缝,乌云会迅速分解
  若干地盘,雷声以不及掩耳之势集结,
  召唤,指挥密集的雨点
  或成为钱币。或成为帘形
  
  风中的雨点,携带着神谕
  到它们能到达的地方,在地面的一角
  弄出些水泡,或者抱成一团
  往低处,往深处,找寻应该找到的位置
  
  这不是一群飞蛾所能死守住的漆黑
  不是蟾蜍,不是蝙蝠,发出声音
  是乌云,就是乌云,挡住变化不定的阳光
  
  那一道耀眼的闪电,空中的捷径
  虚幻的树枝,弥合的裂缝
  摧毁冰雹的住所,光焰中冷藏的颗粒
  
  一个吹口哨的人
  
  在秋风里站着,轻微摇着脑袋
  吐出一连串音符,旷野里
  数不清楚的玉米茬,向上张开嘴唇
  一起缓慢地吹,它们的胡须被土埋得很深
  
  吹口哨的人,听到了身体里落下树叶
  深处的水,托着菊花点亮的灯盏
  从黑暗里上升,一些无比鲜亮的枣
  小灯笼一样,在高处和它们汇合
  吹口哨的人,望着高处,脸是那样地亮
  
  他的骨头,开始下雪了
  用鼻音装饰出寒冷,用舌头搅拌着飓风
  天边的阴云,和她挨得那样紧
  晚归的秸秆,披着几件旧衣服
  他点亮一堆篝火,在胸腔里燃烧
  
  吹口哨的人,明亮而又黯淡
  一个悖逆语言,过分依赖气息的男人
  是那样真实,又是那样虚幻
  站立在旷野上。把全部的孤单吹得那样忧伤
  
  取走夜色是多么不易
  
  萤火虫抠下一些,尾部的一丁点
  它们成群地飞,没有声响
  抠下来的那些,很快被填补完整
  
  高处的一柱光。往上面移
  它像是猎人和森林,预谋好的一次捕捉
  枪响了,击中的黑暗又站起来
  
  一只水桶盛着的那些,被狗的舌头
  和牙齿,吃得越来越深
  
  猎人的儿子在房子外喊
  对面的山,也在喊,爹——
  声音都是黑的
  
  猎人听到喊声,他看到一片薄的月牙
  搁在天边的手术刀,准确,狠
  把坡地上的作物,割下来
  像妻子被割掉的一只乳房,等到
  天麻亮,缝才能取走野猪嘴里叼着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