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6期
一颗固守精神家园的赤子之心
作者:刘京科
字体: 【大 中 小】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宗教,那么尤克利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虔诚的教徒。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风靡全国,尤克利高中毕业后也加入到这股热流之中。文学是神圣的,她具有灵魂的超导力,能提升人的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她像清澈的沂河水一样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克利按捺不住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把一腔热忱展现在文学这条既诱人又磨人的狭窄道路上,在沂河诗社里,在刊物《沂河》中,泛起了属于他自己的朵朵浪花。
克利的诗歌具有灵秀之气,却又像他本人那么谦和朴素,亲切自然,他让你读到母亲的慈祥、姑娘的纯静、果园花开的芬芳,读到对故乡的怀恋与热爱,读到那份久违了的乡情亲情。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用沂蒙山人的坚定与执著一路走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他,既用一百斤的力气挑起一百斤的生活重担,又在用圣徒般的虔诚来写着诗歌,每一首诗中,都渗透着他对故乡、对亲人、对生活的大情大感,用身体丈量着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道路,顶礼膜拜着一步一步前行。
多年同勤劳、善良、正直的克利交往,让我感慨诸多。早年伺弄蔬菜大棚的他,早晨要三四点钟起床,到地里摘泥豆、拔白菜,然后装车,六点准时运到菜市场,卖掉菜后回家草草吃点饭又要到大棚中施肥、浇水、架苗。那时,握一握他的手,他手上的老茧让任何人都会感到生活的艰辛。但他一有空,就要给那些蔬菜添上新的绿意,给告别故土来到沂蒙山大棚当泥豆架子的南竹赋予新的生命。
为了家庭生计,他离开故土,先后到日本种菜、到江苏徐州、山东邹城、广东河源等地打工,他深沉地为所有漂泊谋生的人喊出了一腔“谁和我一起游荡四方”,这嘹亮的心声让我们震撼。在异乡,他看到“札幌的枫叶红了。那年/母亲为我寄去毛衣”,他“在秋日想起家乡的河流”。“到车站听乡音”,他要“赶在大雪之前回家”,他让我们读到了想念母亲的滋味,读懂了“秋天里的思乡人”想家的滋味。
是的,克利是在用血与肉、用骨与气来担当起喂养家庭、喂养诗歌、喂养灵魂、喂养生命的重任,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在固守精神家园。在精神的家园里,从不张扬的克利在悄悄地“做一粒粮食”,我相信这粒谦卑而且饱满的粮食会为我们和后来需要诗歌营养的人充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