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9期
散文诗: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
作者:王幅明
字体: 【大 中 小】
散文诗的中坚。如耿林莽、李耕、刘再复、许淇、刘湛秋、敏歧、唐大同、钟声扬、柯原、孔林、纪鹏、陈志泽等。1984年6月,由郭风、刘北汜主编的“曙前散文诗”丛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收入叶金、田一文、羊翠、刘北汜、陈敬容、郭风、莫洛、彭燕郊的8本散文诗集。
1984年是中国散文诗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其标志是中国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艾青任名誉会长,柯蓝、郭风任会长,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后。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推动全国的散文诗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还出现了中国散文诗史若干个第一:第一本散文诗选集《现代散文诗选》(珞旷,1982);第一本专发散文诗作品及评论的刊物《散文诗》(1985);第一本散文诗鉴赏著作《中外著名散文诗欣赏》(王幅明,1987);第一本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的世界》(王光明。1987)等。1989年,中国第二个散文诗学术组织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成立。柯原任会长,严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全国性的散文诗热不仅成就了一批散文诗作家,同时也成就了一些理论家。自王光明的《散文诗的世界》出版后,徐成淼的《散文诗的精灵》、张彦加的《散文诗探艺》、王幅明的《美丽的混血儿》、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论》、王志清的《心智场景》、李标晶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艺术论》及《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蒋登科的《散文诗文体论》、黄永健的《中国散文诗研究》等理论著作陆续出版。
散文诗繁荣的局面一直持续到90年代。《散文诗》刊成了散文诗界的一个品牌。《散文诗世界》1992年从第4期起改由四川散文诗学会主办。在成都出版。这两个刊物成为中国大陆散文诗的两大园地,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青睐。
大陆散文诗的热潮直接影响着台湾和香港。1991年。台湾诗人兼诗评家莫渝主编的台湾第一部散文诗选集《情愿让雨淋着》出版。编者所写的代序《略谈散文诗》,亦可视为台湾第一篇较为系统的散文诗论。莫渝在1997年出版的《阅读台湾散文诗》一书,成为台湾第一部散文诗理论专著。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学者陈巍仁的散文诗理论专著《台湾现代散文诗新论》于2001年推出,标志着台湾的散文诗研究已进入自觉的阶段。台湾出版的个人散文诗集不多。只有苏绍连的《惊心散文诗》等少数几本。大多作品收在其他诗集和散文集里。商禽和苏绍连被誉为台湾的散文诗两大家。总体上看,台湾散文诗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和成就却不可低估。有些作品已成了诗人的代表作,在海峡两岸及国外都产生了影响。香港回归前,写散文诗的作家屈指可数。但在1997年以后,队伍迅速扩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香港散文诗学会这样一个纽带。学会成立后出版的《香港散文诗选》,收入40位作家的作品。之后,香港散文诗学会创办了《香港散文诗》季刊,并分别于2002年、2004年两个年度推出两辑共13本散文诗自选集。收录夏马、张诗剑、陶然、孙重贵、秀实、钟子美、天涯、文榕、华而实、蔡丽双、春华、海若、谈耘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鲜明的都市色彩,同时又深蕴人生哲理和真挚的故国故土情怀。
和自身比,散文诗有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整个文学园林,它一直处于支流的地位。理论与创作依然有些脱节。在散文诗的文体和审美研究上,已经有了开拓性的成果,但对重要散文诗作家的个案研究,仍嫌薄弱。对一些已成为经典的散文诗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清晰地观照我们自身,以求向更高的精神和艺术的境界迈进。 散文诗的本质是诗。弄清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争取所谓的独立文体的地位问题。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有没有高度。最重要的一点,正像彭燕郊所说,我们已经摆脱80年代初期的那种自居于小花小草,一味流连于风、花、雪、月的小境界,已大步跨进追求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而厚重的康庄大道。这是当代散文诗的最可喜之处,也是希望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