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上学的秀树已经开始找书看了。先看了一些漫画和画本之类,后来读起了母亲为孩子们买的杂志《孩子之友》。
这本杂志总是放在茶室母亲的桌子上,几弟兄都喜欢阅读。秀树在长大后仍然能够回忆起这本杂志的一些内容。
它有许多教科书的味道。它考虑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研讨如何掌握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礼仪和规矩。它所阐述的观点,与当时社会的流行看法有显著的差别,表现出作者改变社会时尚的良苦用心。还未涉人世的秀树并不能理解这些标新立异的时髦观点,只是觉得有许多新的、有趣的东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例如,杂志上总有三个男孩儿和三个女孩儿上场。他们分别叫上太郎、中太郎、下太郎和甲子、乙子、丙子。虽然名字念起来太俗气,叫人听见就不想沾边。但是,杂志设想的培养他们的兴趣教育法,却能打动无数少年儿童的心。就是再退后几十年,那些方法也仍然有它的真知灼见。
杂志中的内容有些不太明白,就去问妈妈。和蔼的妈妈不管在做什么事,都会停下来耐心地解释。她决不说等一会儿再告诉你,她总是全神贯注地思索,然后径直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做出明白易懂的说明。
这时候孩子心目中的母亲,是多么地美呀!
秀树弟兄不知不觉地和这本杂志亲近,受它的影响。而使他们喜欢杂志的因素,除了它自身的内容外,多半是母亲人格的力量。
母亲想把孩子都培养成学者,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这一点。的确,如果没有母亲的操心,就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清一色的研究学问的家庭。
还是孩子的秀树不知为什么喜欢孤独。究其原因可以找出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对父亲的根深蒂固的畏惧。父亲的威严使小秀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把幼小的心灵闭锁起来。在关闭着的心灵世界,秀树驰骋自己的想像,谁也不用顾忌。家里堆积如山的书籍,渐渐吸引了孤独的秀树,给了他驰骋想像的广阔空间。
由于父亲的兴趣广泛,家里的藏书涉及到各个方面。父亲还是一个文学社团的成员,因此文学书籍也相当多。
秀树最喜欢读的书,有一本是多达十册的《太阁记》。当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这种线装的古色古香的书来,马上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还全靠外公对他的启蒙。书中每一页都有工笔画的插图,能提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读这册书花去秀树不少的时间,读完这册书,他差不多就该进小学了。
受这本书的影响,秀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丰臣秀吉。他是开拓型的人,有庞大的计划,也具有魄力和魅力。
尽管崇拜有魄力的外向型的人,但秀树却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言的、腼腆的孩子。对麻烦的事,他一概以“我不说”来应付。他不愿意为自己辩解,即使是受了委屈。对别人的质问也缄口不语。如果是父亲的问话,他就以“我不说”来表示反抗。
“沉默”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说”的背后隐藏着不满和意见。在秀树的内心深处,悄悄地萌发着一种创造的期待,萌发着顽强地坚持自己观点的苗头。也正因为如此,秀树被授予了“我不说”的绰号。有一件事最能说明秀树的这一个性。
有一天,父亲刚进书房,就大声批评说:“是谁到我房间里乱翻书了?一本马上就要用的书找不到了。”父亲的书虽多,但放得井井有条。
他能记住每本书摆放的位置。
弟兄们大气都不敢出,规规矩矩地站着,面面相觑。
妈妈提心吊胆地出来为孩子们解围,说道:“就我一个人进去打扫过房间,没有其他人进去过。”
父亲仍然大声地说:“这就怪了,确实有一本书不见了。秀树这阵子总想看书,也许是他干的吧。快把他给我叫来!”
在套廊上的秀树吓得直发抖。他最怕父亲,可他今天的确没有进父亲的书房。他伤心得直想放声大哭。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怪别人,专门找我的麻烦呢?
到了父亲的房间,秀树的眼睛已经饱含泪水了。可是父亲仍然怪罪他,严厉地说:“准是你,把书弄到哪里去了,快找出来,我明天急着要用。”
秀树确实不知道书的下落,他也不想分辩,只说了一句“我不说”,就埋下头再也不说话。看到秀树这个样子,父亲也无可奈何,只好说:
“瞧,秀树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一说不说,就真的什么也不说。虽然老 实,却真够顽固的。”
父亲一边教训秀树,一边继续找书。突然,书找到了。父亲连忙给孩子道歉:“这一定是我昨天放在这儿的,不知怎么忘记了。都是我不好,原谅我,秀树。对不起,真是对不起呀。”
委屈的秀树为父亲的道歉而感动,觉得自己坚持不说的态度也有些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