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蒋介石的身体“一向还算健朗”,并非虚言。就实际情况而论,蒋介石除了幼年时代一度赢弱多病,中年时期(49岁)因“西安事变”摔伤了腰之外,他的身体基本上是健康的。蒋介石不吸烟、不饮酒,信奉基督教,又是军人出身,在身体的保养方面是有一套办法的,晚年尤其如此。
蒋介石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走入穷途末路,被迫逃往台湾之时,已是62岁的老人了。到台湾后,他一直住在台北的士林宫邸。这里,以士林官邸为中心,包括阳明山和“太子”蒋经国居住的大直“七海官邸’在内的蒋家家族官邸,是集军政指挥和安全保障为一体的要塞之处。这里部署了最忠诚且最精锐的卫戍部队和一个拥有快速反应作战能力的宪兵营。蒋介石的晚年,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一地区。他在这里苦心经营着他的“中华民国”,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他的“反攻大陆”的白日梦;除了政治和军事的苦心孤诣痴人说梦之外,已届老龄的蒋介石开始将手中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太子”蒋经国及其麾下的“太子党”--所谓“党国新人”手上,他自己则深居简出,在士林官邸里颐养天年。
晚年的蒋介石,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正常轨道,抛开他的顽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不计,从生命的意义上加以考量,蒋介石已越来越接近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了。
每当晨曦初露,人们还在梦乡之中的时候,蒋介石便已悄悄起床了。多年的军人生涯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即醒即起床。年轻时,他起床的方式是一跃下地,立即穿上衣服,盥洗、晨课,快捷麻利。进入晚年以后,动作迟缓了,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敏捷地一跳下床了,实际上,自从1936年冬季,他在“西安事变”中摔伤了腰部之后,就再也不能以一个标准军人的方式起床了。不过,即醒即起的习惯是改变不了的,他没有恋床的毛病。天色还没有放亮,室内一片昏黑。朦朦胧胧中,蒋介石打亮一支笔式手电筒,轻手轻脚、尽量不发出任何声响地摸索着向盥洗室走去。这样做,也是他的起居习惯之一,他是为了避免弄出声响,惊醒还在梦乡中的夫人宋美龄。
盥洗毕,按照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蒋介石必须要喝两杯白开水。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不吸烟,不饮酒,连各种饮料也极少沾一口,平时只喜欢喝白开水。两杯白开水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一杯是五六十度的温开水,另一杯则是近100度的滚烫滚烫的开水。他喜欢将这样的两杯水进行反复的相互调节倒换,轻啜慢饮,他绝对不喝凉开水。此后,蒋介石便进行晨练和唱圣诗活动。这也是固定的节目,从无更改的。他的晨练的主要内容是做柔体体操。人到老龄,身体的各个关节已远不如年轻时的灵活柔韧,骨老筋硬的蒋介石却一如既往,坚持做完那一套持之已久的柔体体操,以一个老年人所能付出的全部力量,尽力把这套体操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完美、标准。做罢体操,稍事喘息,蒋介石又开始唱圣诗了。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也是他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在唱圣诗唱到“天父”或“圣哉、圣哉”时,蒋介石会自动脱帽,向东方行礼。关于蒋介石信奉基督、勤于行礼的习惯,世人所知不多,但长年随侍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人员和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们对此是司空见惯、乃至习焉不察的。1978年2月21日,台湾《近代中国》季刊社为纪念蒋介石辞世三周年而举行了一个座谈会,应邀出席的有先后担任过蒋介石侍从的军政界官员和有机会经常接近蒋介石的党政军高级首脑人物。座谈会上,曾任蒋介石高级幕僚的秦孝仪曾有如下描述:
追随蒋公多年,而这一长段日子中,有一个感人的情景,是最使秦主任委员感动和难忘的。“这是蒋公每天必定实行的一项习惯,他的书房中,陈列了三幅像,一是王太夫人,一是国父,一是耶稣。他每天走入书房,或是由外面归来,必定对三幅像分别行注目礼,同时口中念念有词,那情景是令人感动的。而领袖口中默祷的语句,一直也没有人晓得。
又说:
蒋公有一项一直没有公开的秘密,那就是每天早上静坐之后,必定念几首赞美诗,念的时候,就在起居室中走来走去,诗中提到“天父”时,蒋公就脱下帽子,向东方深深一鞠躬。
每日晨练和唱圣诗结束之后,蒋介石便回到书房里静坐祈祷。因为年事已高,腰腿怕寒气袭扰,所以坐下来后,蒋介石总是先用一条毛毯把自己的双腿盖好,然后开始按摩双眼,同时用特制的眼药水滴入眼睛,闭目静坐大约40分钟左右。这一切做完之后,天光放亮,蒋介石便开始记日记,并阅览当日的早报。
蒋介石年轻时即入军官学校,后又到日本学习军事,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习性。例如早睡、早起,不惯于熬夜,而喜欢在白天活动。他的所有日程安排都是在白天进行,晚上和夜间是从来不参加什么活动的。“一日之际在于晨”,是蒋介石笃信不移的格言。按照他的生物钟运行情况,每天早晨是他一天之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因此,他通常是利用上午的时间来做他必须要做的事。
每天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完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开始进早餐了。他的早餐食谱很简单,但食品的制作是相当精致的。他喜欢吃小点心,喜欢喝鸡汤。除此之外,他对食物并不挑挑拣拣。当然,出于饮食习惯,蒋介石对特制的腌盐笋和芝麻酱有着长久的浓厚的兴趣,与其说是他特别喜欢吃,不如说是他尤其喜欢这两种风味食品能经常地出现在他的餐桌上,以便他能看到它们。因为,这些都是他的家乡浙江奉化的小菜。士林官邸蒋介石的食谱并不豪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随意,这反而成了士林官邸饮食上的一大特色。
蒋介石的中餐和晚餐一般是五个菜,二荤三素或三荤二素,卫生、营养、风味三者兼顾,精是十分的精了,但说不上昂贵。而且,与夫人宋美龄格格不入的是,蒋介石一直对夫人所喜爱的西餐食谱不感兴趣,终其几十年的夫妻生涯,这是他们未能达成“统一”的习性之一。
进人晚年的蒋介石,在生活习性上逐渐走向平和、淡泊,越来越像一个平民化的普普通通的老头儿。这一点,从他的许多生活小事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1984年11月5日的台湾《民主政治》第二期上,曾载有龙布衣的一篇题为《蒋介石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可是,老先生有时也显现他俭约的一面。来台后,他在世之时,苹果一直是台湾最昂贵的舶来水果;官邸客厅里常有水果一盘,最常备的,就是苹果。这些苹果固然有时是采买人员自市上采买而来者,但绝大部分是蒋家亲戚、元老旧部们到官邱探谒时,所带去的“心意”。有一次,蒋邸亲戚的几个小孩到官邸作客,老先生拿出苹果分给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哇!苹果,一个三十块钱!”……当时一斤猪肉不过二十元左右,一担蓬莱米不到一百元,这是老先生知道的价格;当他听到了苹果一个三十块钱,就找官邸的采买来问:“苹果一个等于三四十斤大米,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水果?”采买回答,绝大部分是来客送的,自已买的一年不到一两次;因为苹果比较不易腐烂变质,所以在没有人送的时候,也买苹果。老先生听了,才没有话说。以后,官邸的人员,曾发现老先生不止一次在点苹果的数字。有一次,点过觉得不对,他就问:“苹果一个三十块,是谁吃了这么多个?”侍从官说是“几个华兴育幼院的孩子给夫人送母亲节的手工品来,夫人叫拿去给孩子们吃。”老先生才“嗯”一声,没有追究下去。
在大陆统治期间的蒋介石,一直过惯了依靠国家开支的享乐生活,作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首,作为旧中国的首富之家,蒋介石在生活上的巨大开支究竟是多少?一向是无人知晓。也未见披露的。到台湾后,蒋介石以“总统”之尊,生活在士林宫邸,他的日常生活开支也是不必自掏腰包的。而进人晚年的蒋介石却突然节俭起来,这也许是他步人老龄、逐渐恢复普通老年人生活习性的一个标志。
在政治上,蒋介石始终是个顽固不化地坚持其反动立场的代表人物。但从生命的意义上说,蒋介石毕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是典型的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洗礼的中国人。持重、节俭这种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晚年蒋介石的身上得以复苏和回归,不也正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作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