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定青少年必读书目导读(第4页)(高中部分·文化经典名著)
1、《论语》
【阅读地址】http://www.fox2018.com/article/list/list_755.html
【图书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共计20篇,是孔子死后由其弟子编辑而成的。它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特征。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备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2、《孟子》
【阅读地址】http://www.fox2018.com/article/list/list_754.html
【图书简介】《孟子》与《论语》一样,也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所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则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性强,既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对后代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与孟子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商鞅、荀子、庄子等人都已经在写作专短论,而《孟子》的文体仍然依仿《论语》,后认为《孟子》一书的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是不无道理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它与孟自诩儒家的正统传入有很大的关系,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孟子·公孙丑下》)他虽然没有直说,但自负其传道之任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著,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其事。
3、《庄子》
【阅读地址】http://www.fox2018.com/article/list/list_744.html
【图书简介】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宋国蒙人,曾为蒙地漆园吏。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当时周朝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