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作者:刘墉 字数:3494 阅读:76 更新时间:2016/06/28

十三

    在人生的战场上,射击不太准,却能拔枪快,射得多的人,常成为神射手的克星。

    灵活的战术

    放学才进家门,你就兴匆匆地拿了一架电子计算机,坐到我对面,打下数字:0.1134

    “爸爸你看一下,这是什么?”

    “0.1134“我瞄了一眼说。

    “你再看一下嘛!”

    “不是0.1134吗?”我又仔细看了一下计算机。

    “不对!你再看一次!”

    “我看过了,是0.1134!”

    你突然兴奋地跳了起来:“哈哈!你为什么那么死脑筋呢!从你那个方向,怎么看也不会是0.1134,而应该是HELLO,是哈罗!是哈罗!爸爸你认得哈罗吗?”

    看你得意地跑出书房,我把你叫住:

    “先谈正事,我托你拿到曼哈顿冲洗的幻灯片好了吗?”

    “噢!没有!因为要等三个小时,我等不及!”

    “明天星期六不上课,礼拜一又过节,我急着要,怎么办呢?”

    “我也不晓得。难道现在再赶去?只怕也关门了!”

    你摊推手:“明天冲洗店虽然开,可是我有同学要来,不能进城!”

    “有住曼哈顿的同学来吗?”

    “啊!对了!”你一击掌:“马克就住在冲洗店附近,我叫他顺便带来,现在就打电话给他和冲洗店!”

    于是轮到我调侃你了:

    你为什么那样死心眼呢!此路不通,还有别的路通,如果你碰到不通,就傻在那儿,岂不误了我的大事?你尤其要知道,在人生的战场上,脑筋慢半拍的,很可能失败。

    让我告诉你,一位出版界老朋友,多年前被人击垮的故事:

    我这位老友透过关系,找到国外一本即将上市,而且必定畅销的书。他立刻交给一位学者翻译,并在译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开始大做宣传。

    “现在国外已经上市了,你不怕别人抢过你吗?”我问他。

    “怕什么?再快,现在翻译也来不及,我们马上就脱稿了!”他得意地说,继续大做宣传。

    岂知他刚送去排版,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译本。别人借他的宣传,立刻获得畅销,等他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完毕,已经失了先机。

    难道别人更早拿到原著?

    不是!别人还比他晚。

    但是对方把一本厚厚的原著;立刻拆成二十多份,分别交给二十多人翻译。原本两个月的工作,三天就完成了!

    我相信对方译的,由于笔调不统一,绝对不如我这位朋友好。问题是在人生的战场上,射不太准,却能拔枪快、射得多的人,常成为神射手的克星。

    对方赢了!赢在他的“心眼不死”。当别人从一个角度看事,他却从不同的角度着手。这不是跟你的电算机游戏一样吗?

    你或许读过这两个故事:

    父亲把苹果放在地毯中间,对几个孩子说:“谁能不用东西勾,又不踩到地毯拿到苹果,就算赢!”当几个大孩子尽力伸手伸脚勾苹果时,最小的孩子却把地毯卷起来,拿到了苹果。

    司马光小时候跟一群小朋友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掉在大水缸里,别的孩子都想尽办法从上面救,却又拉不到下面的小朋友,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她用石头打破水缸,救出了溺在其中的孩子。

    你还记得电视报导,一辆大货车载着机器边新泽西大桥,因为机器超过半尺过不了桥头铁架,造成后面车子大排长龙的事吗?

    在许多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一个孩子说:“何不把轮胎的气放掉?”居然解决了大问题。

    当你发现原来的计划行不通时,不要去想那计划花了多大工夫,或有多完美,因为不通就是不通,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最重要的是:

    你必须立刻找其他可行的路。愈快反应,愈能成功!

    即使死神敲门,叫我们明天走,今天也要好好活下去!

    人是为活而生

    昨天深夜,突然接到台北的长途电话,你的二姑过世了!死于四十九岁的壮年。

    “她去了!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她居然就这么去了!”你二姑父在电话那头喊着,像是充满不平、充满疑惑,认为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是在喊,但没有什么声音;他是不信,但二姑毕竟去了,真真实实地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永远、永远!

    我呆坐着,看见书房一角的你,停止打电脑,挺直着背,没有声音。便偷偷擦掉眼泪,拨电话给美国的几位亲戚。然后走到画室,与你母亲面对面地坐着。

    “为什么最近我们有这么多朋友,病的病,死的死?”你母亲终于打破寂静。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先是同事昆兰博士,才四十出头,有一天没上班又未请假,秘书拔电话、按铃,全没回应,警察打开门,才发现他躺在沙发上,早已僵硬多时了。接着是广播界的崔,我回国前还来电话,邀请我主持节目;等我返美时却已不在人世,从发病到死,不过两三个星期。然后是高中同学,又住对门的林,突然觉得天旋地转,救护车送到医院,发现肿瘤已经压迫到视神经,立即动手术,从鼻腔打个洞到脑下垂体。那时我还托你二姑去探病,怎知道,去探望人的二姑,自己竟先辞世了!

    记得我在大学时,有一回和长辈聊天,他说:“你知道什么是四十岁吗?四十岁就是每天必须吃颗维他命,才觉得心安的年岁!”

    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但是今天,当我真踏进人生的第四十个年头,才发觉四十岁给我最大的感觉竟然是:

    要学习面对亲友和自己的死亡!

    我在痛苦中不禁问:为什么上一代不早点教我们认识“死”呢?

    是的!我认为“死”可以教,不是教我们去死,而是教我们如何去面对,以及如何建立死亡的哲学。否则,当亲人一旦离去,我们将难以承受。

    你母亲在学校里,专门审核新生入学,她发现有些学生高中几年成绩都好,某一年突然掉下来,往往是遭到家庭变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亲人的死!

    学校办公室里也用了一位中国老先生,他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却在心理医生的要求下,不按薪地每周上两天班,做些小学生也会的事,目的只是接触人群!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无法接受妻子死去的事实,整个人几乎活在虚幻的世界。

    但是我也有个朋友,虽然与妻子耦鲽情深,太太死后,却好好地挺了过来。因为他方从墓园回家,就把家俱扔了出去。壁纸、沙发、寝具,全部换新,自己则经常外出度假。他说:

    “睹物思人!死的已经死了,哭有什么用?活的人毕竟要活下去!玛莎(他妻子)地下有知,也会希望我能克服痛苦。爱她,是好好活下去!不是跟着死!”

    有了这三个例子,加上二姑的过世,我要对你说:

    过去我有中国父母的老观念,希望你读邻近的大学,甚至将来结了婚,都住在一块儿。但我现在改了!希望你上远处的大学,以后也别住在一起。

    因为孝顺父母,不是黏着家。黏的孩子如同藤蔓,自己站不直,被缠的树也少了自由。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多半会早走一步,如果天天生活在一起,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的影子,在未来会对你造成更大的打击。

    子女爱父母,应该帮助父母完成心愿,免得双方都遗憾。

    父母爱子女,应该帮助子女克服死别的痛苦,在父母死后,坚强地走完前面的路。

    希望你从年轻时,就建立对死亡的人生观,在心灵上武装起来。并且记住:

    人是为活而生,不是为死而生!

    即使死神敲门,叫我们明天走,今天也要好好活下去!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十二 下一篇:十四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