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杂感随想 知识饥荒

作者:茅盾 字数:2024 阅读:23 更新时间:2016/06/28

卷八 杂感随想 知识饥荒

    去年有过一部"好评啧啧"的国产影片,名字记不清了,①也没有上影戏院去看过,只在报纸上连天看见了广告和"影片",现在还记得一句警句,说是"青年失学,失业,失恋的三部曲"。

    ①指《十字街头》。

    我相信这部影片一定是好的。因为只要翻翻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就知道这"三失"是普遍的现象,而且严重到每天有悲剧。然而我又敢悬揣这部影片尽其能事亦不过做到了"暴露","建设"二字还谈不到;因为也只要翻翻报纸,就知道我们的社会或国家还没有对于这"三失"做过什么救济的工作,影片的编者和导演如果要忠于现实便只好暂时受一句责骂:只有暴露。

    但同属文化事业的出版界却抓起了小兄弟电影界所提起的这问题,来谋救济了。当然不能三管齐下。"失业"是极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除了苏联都没有办法,何况上海的出版界?"失恋"呢,问题更复杂了,其中包括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而它在中国之所以成为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主要的还是社会的原因,区区出版界当然对之爱莫能助。剩下来只有"救济"失学。出版界有办法!

    这办法就是为失学青年大开方便之门的自修自学的丛书、定期刊、小册子滚滚而来,成为去年下季到现在的上海出版事业的洋洋大观。

    给失学的青年开一方便之门,谁说不是功德;虽然印行自修自学书籍的出版业者也有同时制造大量的"色情文化"的(这,是否为了想安慰青年的失恋呢?),而且自修自学书籍之竞出,本意亦在薄利而多卖,但他们肯在失学问题上投机,也就足见可与为善。虽则大批的自修自学书籍其中岂不乏误人的粗制品,即幸而免于错误却又不免是高深学者所嗤笑的“未能自度而先度人",但是在这知识饥荒的现在,"小先生"的即知即传的精神应用到出版界,总是好事一件,即使教人以"人之初"者,自己亦刚刚读到"性本善",只要"人之初"是该教的,谁能说他的工作是有害而无益?

    中国的青年群感到知识饥荒,不始于今日。前清末年,辛丑前后,是第一次;"五四"前后,是第二次;一九三○年前后是第三次;这最后一次依客观情势之转移而日渐深刻而普遍,到去年遂成为出版家营业竞争的目标。

    这三次的知识饥荒,其主体及其所要求的对象,并不相同。在第一次,感到饥荒的,只是少数的知识分子而且尤以世家子弟为多。他们要求的对象是西欧的政制法律和声光化电。第二次的范围可就扩大了;主体是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所要求者是西欧的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政治思想和社会问题了。最后最近这一次却在青年学生而外加进了大群的失学青年——店员和小职员乃至小学教员和一部分的青年工人,他们的要求更实际而具体,而且有选择;他们要求能指引他们到自由解放并能激励他们的要求自由解放情绪的哲学、文学、艺术,他们要求能使他们认识自己民族地位及使命的政治思想、国际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了。主体的广大既如彼,而其所要求者之实际而具体又如此,"小先生"们的责任是并不轻的。

    对于目前的自修自学的书籍,我觉得有一缺点,即讲述国际形势与初步的社会科学、社会问题、文艺知识的书籍多于建立思想基础的著作。并不是说前者不重要,然而后者是人生各种问题的钥匙,是行动的指南针。三十年前的志士,要求西欧政制法律和声光化电的知识,但此所谓"新学"后来变成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了;十五六年前的志士谈"新文化"——易卜生主义,实验哲学,罗素……,但"新文化"也成为攀取利禄的垫脚凳;甚至马克思主义,普罗文学,也会被聪明的冒险家用作投机的资本。这些教训,使我们知道知识固然重要,但尤岂不可缺的,是作为行动的指南针的思想基础。

    6月3日。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卷八 杂感随想 狂欢的解剖 下一篇:卷八 杂感随想 农村来的好音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