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幕后人物

作者:当年明月 字数:7198 阅读:98 更新时间:2016/06/28

第十二章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一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一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一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一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一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脱衣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不怕袁军哗变,而满桂是袁崇焕的死敌,抓了袁崇焕,可以马上接班,如此心计,令人胆寒。

    综观崇祯的表现,断言如下:但凡说他蠢的,真蠢。

    但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看上去并不吃惊。

    他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高调抗议,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毕竟抓了袁崇焕后,崇祯就马上发了话,此事与其他人无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但史书依然记下了他的反常举动——发抖,出门的时候迈错步等等。

    对于这一迹象,大家都认为很正常——领导被抓了,抖几抖没什么。

    只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这个人叫余大成,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祖大寿刚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对他说:

    “敌军兵临城下,辽军若无主帅,必有大乱!”

    梁廷栋毫不在意:

    “有祖大寿在,断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乱者必是此人!”

    梁廷栋没搭理余大成,回头进了内阁。

    在梁部长看来,余大成说了个笑话。于是,他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气,是很大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时候,曾专门去翻他的列传,没有翻到。后几经查找才发现,(奇*书*网^.^整*理*提*供)这位仁兄被归入了特别列传——奸臣传。

    奸臣还不好说,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资聪明,所谓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那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是那一年的状元,不但考试第一,连面试(殿试)也第一。

    听到这句话,嗅觉敏锐的周延儒立即起身,问:

    “余大成在哪里?”

    余大成找来了,接着问:

    “你认为祖大寿会反吗?”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几天?”

    “三天之内。”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栋,密切注意辽军动向,异常立即报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无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无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寿未经批示,于当日凌晨率领辽军撤离北京,他没有投敌,临走时留下话,说要回宁远。

    回宁远,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惊,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要都跑了,摊子怎么收拾?

    周延儒很镇定,他立即叫来了余大成,带他去见皇帝谈话。

    皇帝问:祖大寿率军出走,怎么办?

    余大成答: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心中畏惧,不会投敌。

    皇帝再问:怎么让他回来?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东西,能把他拉回来。

    这件东西,就是袁崇焕的手谕。

    好办,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师写信。

    袁督师不写。

    可以理解,被人当场把官服收了,关进了号子,有意见难免,加上袁督师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说,就不写。

    急眼了,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搞了个探监团,全跑到监狱去,轮流劝说,口水乱飞。袁督师还是不肯,还说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写,只是写了没用,祖大寿听我的话,是因为我是督师,现我已入狱,他必定不肯就范。”

    这话糊弄崇祯还行,余大成是懂业务的: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拿到信后,崇祯即刻派人,没日没夜地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时候,人都到锦州了。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局势暂时稳定,一天后,再度逆转。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度发起攻击。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永定门。

    估计是转了一圈,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所以皇太极决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明军于城下列阵,由满桂指挥,总兵力约四万,迎战后金。

    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是有优越性的。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

    四年前,籍籍无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

    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十一章 致命漏洞 下一篇:第十三章 密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