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见面会(3)
北大见面会(3)
杨争光:我只能简单说了,这个书就是我自己对农村生活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写的很多小说作品跟农村关系比较多,这个小说发生的地方也是一个县城,最多到县城了。但是这个小说的素材我从乡村到城市,因为它是切入点是教育,根据青少年的成长为切入点,咱们国家有很多问题我比较关注,我觉得今天可能有一些批评家也说过,对咱们来说我们中国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家关心的问题,关注的问题。但是最常的问题,永远要关心的问题就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一代一代都要关心下去的,孩子上就是教育。
主人公其实就是一个乡村少年,从他的成长到17岁,高中一年级上完之后,二年级上了不到一年就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到一个歌舞厅当保安,把当地现公安局的局长的眼珠子给挖了,判了五年劳教。这个张冲这个名字跟事件,刚才就是跟公安副局长发生这个事情是一个真事情,名字也是真名字,剩下的全都是虚构的,虚构的也不是没有来源,几乎里边的每一个事件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影子,但都跟生活里边不太一样了。
这个小说的结构我采用了六章的结构,我觉得你要把一个小孩儿的成长你要说清楚的话,你首先要看看他主要面对的是什么,那就是对一个小孩儿他躲不开的东西是什么,第一个就是父母,家庭,你躲都躲不开的,我第一章写的是他爸他妈,第二章写的两个老师,一个小学老师,一个中学老师。第三个我写的是几个同学,同学也是小孩儿成长过渡,也是躲不开的。然后到第四章写的姨夫一家,就是他的亲戚和他的邻居,这个也是人生当中躲都躲不开的东西。第五个就是课本,像其他人都可以不面对了,但是学生你就必须念书了,所以我专门在小说里边写了一章课文,就是语文课,为了写这一章,根据国家*审定的一个,现在通行的一个语文课本,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我都看过了,我看过相当一部分,小学有一个思想品德课,到初中,高中这个课就分化了,分成政治,甚至经济学慢慢就比较深了。
语文课可能更具说服力,它目前跟思想品德课直接教化的就少一点,更多的是语言文字,讲汉语的跟语言文字有关的,所以语文课的选择上更是朝这个方向走的,所以它更具说服力,所以我就把语文课专门列了一章,选了33篇课文,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编到小说里面去了,课文后面发生的这些事情就是,先是课文,然后是下面面对这个课文,或者是学生的提问,或者是老师,或者跟家庭能够互动起来的。从小学到初中你能看出一个小孩儿的成长过程,孩子跟着课文成长了一遍。
最后就是用了他自己,这章写的比较简单,我是希望最后一章虽然文字比较简单,好象几个钉子一样,我把几个方块能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六章之间能用这种互线,比如说第一章的内容,第三章的内容能够跳过来,好象回放一样,但是这个回放就是到第六章回放的时候,跟你第一次读这个同样的事情,跟描述的角度有一点变化,跟你第一次你看到这个事件就不一样了。按我自己当时的说法我要把一个孩子的成长,从出生到犯事我要讲六遍。主人公叫张冲,但具体的故事,你要把一个小孩儿从出生开始,顺着这个事情开始讲六遍的话很多问题也就来了,怕这个阅读障碍太大了,我就采用的办法把故事打碎,让这个施工分离,然后在阅读过程之中让读者自己可以组合,然后当然我自己也有自己的组合,但是都是文本的书大家读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组合,甚至面对同样的事情可能跟我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这个书就是这么一个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