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场的腰部 第五节 夏季攻势
第四章 战场的腰部 第五节 夏季攻势
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并没有把杜聿明的东北战场包括在内,这让杜聿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蒋介石根本没有意识到东北战场是影响全国战局的关键。这是蒋委员长的短见?还是那帮幕僚低能?杜聿明百思不解,苦恼万分。
一九四七年夏季来临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已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所控制的地域越来越狭窄,面积仅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百分之十二。兵力不足,国防部非但没向东北增兵,反而向华北调走一个军。内战爆发一年多,东北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损失三个师十六个团五十一个营,总计二十二万五千多人。二是战斗力严重下降,作战时被俘和投降官兵比例大大增加。连同非正规军在内,总兵力约为四十八万人。
一九四七年六月,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四十六万余人。野战部队共有十五个主力师、九个独立师、八个独立旅、七个骑兵团。这些部队经过大量翻身青年农民和改造过的俘虏兵的补充,员额充实,每个师都在万人以上。同时,由于缴获甚丰,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重武器的数量大大增加,炮兵连已达一百六十个之多。经过土地改革,共产党人在东北占据着多数面积的土地,拥有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得到恢复,这为进行战争上提供给了物质保证。
杜聿明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林彪绝不会偏居北满一隅,共产党军队必定要大举攻城。
五月上旬,杜聿明让郑洞国亲自到南京去一趟,面见蒋介石晓以东北局势之利害攸关。“你这次去见委员长,一定要陈明利害,无论如何要请委员长再给我们增加两个军的兵力。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至少也要把第五十三军调回东北。”
但是,郑洞国在南京蒋介石的官邸里遭遇了挫折。蒋介石面容憔悴,表情严肃,当郑洞国将请求增兵东北的理由说完之后,他态度十分坚决地答复:“东北的情况确实很严重,你们一定要设法稳定住局面。但目前我派不出军队到东北去,你们要自己想办法。东北固然重要,南京更为重要。现在各个战场的兵力都不够用,我不但不能给你们增加两个军,就是第五十三军也不能调回东北。”
第二天,郑洞国见了国防部长白崇禧,希望他能明白东北之重要,然后设法说服蒋介石增兵东北。令郑洞国没想到的是,白崇禧和蒋介石的观点一致——“白将军认为华北比东北重要。”郑洞国不由得哀叹道:“东北守不住,华北更守不住。”
心情黯淡的郑洞国回到沈阳。“东北固然重要,南京更为重要”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杜聿明,杜聿明沉默良久之后长叹了一口气,他对郑洞国说:“眼下也只能按照委员长的指示精神办了,我们在一起苦撑吧。”
杜聿明制定了机动防御的部署,这个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此刻万般无奈,他既要确保已占领地区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还要继续分割共产党的各个解放区,这导致了他的兵力严重分散,最终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特别是其防御要害中长铁路长春至沈阳段两侧兵力明显薄弱。
精于计算的林彪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杜聿明最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
中共东北局制定的夏季攻势的计划是:北满八个主力师和两个炮兵团越过松花江南下,在东满、西满、南满和冀察热辽部队的协同下,从各个方向向长春至沈阳铁路的中段展开攻势,歼灭两侧分散孤立之敌,打通南满与北满的联系并实现会师,彻底结束各解放区被分割的状况。
林彪的夏季攻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兵力占据微弱优势的对手拥有主要交通干线,而此时东北大地上的江河都已解冻,万一战斗失利,北满主力已无可能从封冻的松花江面上撤回安全地带。
越过松花江的北满部队主力相继攻占农安西北和西南的哈拉海、三盛玉、伏龙泉地区,其中第二纵队包围了怀德。怀德很快被攻下了。怀德失守令新一军慌忙向长春撤退。自此,长春城门紧闭,商店关门,全城戒严,一时人心惶惶。
林彪没有下达攻击长春的命令。
一纵沿着铁路绕过四平继续南下,切断了沈阳至长春的铁路。二纵则直逼四平城。
在北满主力南下作战的同时,南满部队的进攻方向是山城镇和梅河口。
五月十日,南满部队在军区司令员萧劲光的率领下,沿着四平至梅河口的铁路向西南发展,仅用一个晚上便全歼山城镇和草市守军,切断了吉林至沈阳的铁路。在杜聿明的严令下,国民党军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指挥二十二师发动反击,南满第三、第四纵在南山城子地区与其展开激战。四纵十师三十团三营七连在夺取大华山阵地时连续五次冲锋,全连百十号人仅幸存一名副连长和三名战士,手中仅有三支步枪和一枚手榴弹,但这四个人依旧发起了第六次冲锋。共产党官兵的决死精神,令号称“国军之花”的新六军二十二师官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国民党军拥挤在公路上,用重炮四处轰击,在数次突围未果的情况下,放弃辎重向辽宁境内的新宾方向撤退,共产党官兵开始追击。
二十二师的溃败,致使通化守军弃城逃跑,战略要地梅河口暴露出来。
五月二十四日,南满部队第四纵队在副司令员韩先楚的指挥下,对梅河口镇发起攻击。下午三时半,炮火准备开始。在炮火的掩护下,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连续爆破,打开了战斗通道,各突击部队经过激战,占领了外围的三六七、三六八两个高地。
此时韩先楚才得知,情报称守军为五个营,但实际是七个营,兵力约七千人。夜晚,韩先楚召集会议研究战况。会议认为攻击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对地形和敌情不熟悉,守军工事坚固,我军炮火发挥不利,选择的主攻方向不妥当。会议最后决定:放弃在开阔地的攻击。另外选择一个突破口,只要突进去,守军防御就会全线动摇。
被选择的突破口是火车站。
二十八日下午四时,四纵所有的火炮都推近到距守军核心阵地四百米处,各团也选择好了各自的攻击出发地。最后的攻击开始后,被巨大伤亡激怒的官兵们奋勇冲锋,残存守敌最后退守一座楼房内抵抗,二十八团官兵连续爆破,终于把楼房炸开了一个缺口,官兵们冲进大楼,与负隅顽抗的敌人展开了近距离肉搏。核心阵地附近的守军两千余人逃出城,被三纵七师十九团围歼。
艰苦的梅河口战斗进行了五天四夜,国民党守军一八四师被全歼。
捷报传到陕北,毛泽东异常兴奋,致电林彪和高岗,设想未来如何发动“全面反攻”,以夺取北平和天津这样的重要大城市。
与毛泽东相反,此时的蒋介石心绪复杂而凌乱,情报部门给他送来了林彪部队普遍使用的两本小册子,这两本小册子既令他沉迷又令他恼怒:“我得到这两个小册子之后,把它看得比任何兵书都宝贵,废寝忘食,昼夜钻研,逐字逐句的细心玩味,现在已读过五遍了。”两本小册子是: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在哈尔滨编印的《目前的战役问题》;为高中级干部战术教材。二、《战斗手册》,供基层干部阅读使用,内容包括“指挥要则”、“打胜仗的根本办法”、“硬拼仗”、“运动战”、“一点两面战术”等。五月十九日,蒋介石对国民党军军官发表了情绪激愤的讲话。他首先对“共匪”的小册子里要求的“官兵一致”发表了心得:
……上次美国军官二人被共党俘去,带到哈尔滨,后来据这两位军官回来说:他们在哈尔滨的时候,天气严寒在零度以下,共匪士兵既无手套,亦无好的鞋袜,共匪的政工人员看到士兵瑟缩不安,便立刻自己把衣服脱下说:“没有手套算得什么,我们不穿衣服也一样可以行动呀!“他这样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士兵当然无话可说。反观我们的长官和连指导员是否也能做到这样呢?……
五月三十日,蒋介石飞临沈阳。
林彪的夏季攻势让他感到了东北局势的不妙。在沈阳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他要求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收缩兵力,重点控制大城市以保持住现状。会议显示出蒋介石与杜聿明之间的不协调:当蒋介石主张把长春以东的永吉(吉林)也放弃时,抱病参加会议的杜聿明不但当场坚决反对,而且再次提出将第五十三军从华北调回,但这一请求再一次遭到蒋介石的断然拒绝。
蒋介石走后,国民党军先后放弃了安东、通化等中等城市,开始固守长春、吉林、四平、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及周边城镇。
不久,一个严重的消息传来了:开原失守,中长铁路被切断,沈阳与四平失去了联系。
杜聿明对林彪的心思猜得很透:林彪部主力全线出击,既然已经打到四平城下,林彪想必让国军也过过被拦腰截断的苦日子。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四平位居东北中部交通枢纽,连接沈阳、梅河口、长春、吉林,谁占领了这里谁就握有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一方势在必夺,一方誓死不让。
自内战爆发以来,东北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场血拼已是不可避免。六月初,双方开始战斗调动。廖耀湘的新六军二十二师和十四师向开原发动反击,重新打通了四平与沈阳的联系。与此同时,林彪部主力大规模地向四平集结,共十七个师的兵力机动于四平的东南地域,准备阻击自沈阳北上的敌人的援军;而另七个师配属五个炮兵营,负责对四平实施攻击,攻击部队前线指挥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
李天佑的对手,是四平国民党守军总指挥,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
陈明仁毕业于黄埔一期,是一名执着强悍的军人,以指挥果断、作战坚决、身先士卒著称于国民党军中。抗日战争中,他率部参加桂南会战,上级要求会战一旦失利,各部队可自行撤退。陈明仁认为如此部署极其不妥,他拒不执行这一命令,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与日军血战七天七夜。此战,他的部队伤亡七千多人。战后,陈明仁率部进入昆明整休。蒋介石到达昆明时,看见一些衣着破烂的士兵在修工事,得知是陈明仁的官兵后大为震怒,认为这副样子真是“有损国格”。陈明仁来到蒋介石面前,他说:“我的部队衣服没穿好,不怪我而怪你,衣服是你发的,质料这样差,只穿一星期就破了,并且去年发给我们的还只有四成新。”蒋介石说:“总是你不行,你为什么不想想办法?”陈明仁回答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不认为我不行,我认为我什么都行。”陈明仁强硬的性格不但让蒋介石觉得不好驾驭,连杜聿明对他的指挥都需颇费心思。在东北战场上,陈明仁的亲信对杜聿明总是让第七十一军处在冲锋陷阵的位置上牢骚满腹,因为谁都知道他在千方百计地避免自己的老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遭受损失。可是,陈明仁却一直得到他的部属的敬重。
陈明仁深知四平之战不可避免,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第七十一军已无路可退。此刻,他指挥的四平守军是个大杂烩。但是,四平城因之前被日本人占领,整个城市建筑布局完全符合防御要求,且各建筑物之间都有彼此相通的交通盖沟。陈明仁将四平全城被划定出五个守备区域,各防御部队都有清晰的作战地点,各作战地点彼此又能构成协同,每处阵地都布置了两道防御线。一万八千多兵力被集中部署在市区的重点部位,形成了一个让任何攻击者都会感到头疼的防御体系,即“陈明仁堡垒”。
李天佑的参谋人员绘制出四平守军的兵力配备和工事位置图,共产党军队对陈明仁的布防情况有着惊人的准确了解。唯一遗憾的是,攻击部队,包括林彪在内,此刻存在着严重的轻敌现象。他们不知道四平守军在兵力和火炮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严重低估了四平守军的作战决心。各纵队充满必胜信心的请战书雪片一样到达林彪处,战士们纷纷把“三战四平,再立战功”口号贴在了自己的炸药包和枪托上。
轻敌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
总攻时间确定为六月十四日二十时,作战预定三至五天之内拿下四平。六月十一日,先头部队占领了四平外围的几处重要据点之后,攻城部队在大雨中陆续近敌。十四日十六时,攻击部队进入了待命冲击位置。突然,二十架飞机飞临战场,低空盘旋之后,开始了密集的轰炸,轰炸重点是攻城部队的炮兵阵地和冲击前沿。这不是一个好征兆,如果不是攻击时间已被泄露的话,至少可以看出国民党军对四平战场的投入规模和作战决心。
攻击部队埋伏着,没有理会敌机的轰炸。
天色渐暗,二十时,攻击四平的战斗打响。十五日、十六日两天,攻守双方在狭窄的口子上反复争夺,敌人的顽强出乎了共产党官兵的料想。白天作战,攻击部队暴露,头顶上的飞机不停地盘旋,哪怕发现一人一马也要俯冲轰炸,因此不敢发动进攻,甚至不敢在白天调动部队;而东北地区日长夜短,全天二十四小时中只有不到八个小时是黑夜。黄昏时开始调动部队组织攻击,没打多一会儿天就亮了。李天佑在指挥所里接到的报告称,即使白天不进攻,部队伤亡的人数比晚上攻击时伤亡的人数还要多。
十七日晚,受阻四天的四平城西北角终于被突破,因只有一个突破口而艰难平推的作战局面得到缓解。李天佑投入了预备队,国民党守军稍稍后撤,攻城部队开始向城内核心地带压缩。共产党官兵一座楼一座楼地进行艰苦的爆破,国民党守军一条街、一座楼、一间屋地进行顽强的阻击。在攻击交通宿舍大红楼的时候,攻击部队数次强攻未果,于是一部分兵力挖沟强行接近,一部分兵力迅速跑向已被占领的四平飞机场,从航空炸弹里挖出三千多斤炸药,再抬着炸药火速跑回大红楼前。一连八班副班长李广正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十二次,终于把这幢两百米长的联体大楼炸塌了一半,守军二六三团的一千一百多名官兵多半被埋在倒塌的废墟之中。
接下来的战斗缓慢而残酷。围绕着每一座坚固的建筑物,攻守双方的战斗不断处于胶着状态。国民党守军在楼房和工事内顽强抵抗,猛烈的火力组成立体火网,并在两军接触线上投掷燃烧弹。守军的炮火更是片刻未停,一边对前沿支援轰击,一边对共产党攻击部队的后方实施封锁,其轰击的猛烈令攻城部队官兵大量伤亡。
陈明仁征用了一切可以投入作战的人员,包括政府官员、警察以及四平城内的平民百姓,他发给他们武器,要求他们立即参战。陈明仁决心与四平共存亡。——他先是立下遗嘱,然后把自己的棺材抬出来给大家看。他的命令是:独立死守,打光为止,转移和放弃阵地的命令只有军长一人有权发布。第一道防御线的部队一律不准撤退,凡是后退者,第二线防御部队有权射杀他们。
十九日,共产党攻击部队把不久前缴获的七门美式火箭炮推了上来,对准中央银行和市政府大楼进行轰击,两座大楼很快就被占领。在攻击电信局大楼时,守军指挥者为第七十一军军法处长。攻击部队虽然已经占领大楼的下层,但国民党守军据守上层拼命射击,坚决不肯投降。最后,攻击部队在大楼下安放了大量炸药并且引燃导火索。巨响之后,大楼和守军一起毁灭。
电信大楼被炸毁的时候,陈明仁突围而出到了城东区。
二十一日,四平城西区被共产党攻城部队占领。这时,战斗已进行到第八天,李天佑的部队付出八千余人的代价占领了四平城内的一半城区。
该日,林彪命令:“决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
但是,不但攻击四平东区的战斗依旧进展缓慢且伤亡巨大,而且杜聿明的部队已经开始从沈阳和长春南北两面增援而来。四平危急令蒋介石十分震惊,他终于决定将第五十三军从华北调回东北,并严令杜聿明在六月三十日之前解四平之围。
在郑洞国的指挥下,第五十三军首先占领了本溪,解除了沈阳侧翼的威胁,然后一路向北直扑四平。杜聿明所能调出的全部增援兵力共九个师,很快就在四平以南与林彪早就部署好的打援部队接火了。尽管林彪部顽强阻击,但终究兵力不足,难以在运动中歼灭来敌,只能迟缓其增援速度。郑洞国留下战斗力最强的新六军与林彪的打援部队周旋,然后亲率第九十三、第五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一九五师顽强地向四平靠拢。
担负掩护任务的新六军很快就遭到猛烈的攻击。一六九师在八棵树附近丢失了阵地,军长廖耀湘大为光火,严令师长郑庭笈迅速收复阵地。一六九师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不顾一切地反击,战斗终以林彪部队因伤亡过大撤出战斗而结束。
六月二十六日,向四平急速推进的郑洞国突然发现,一直监听中的林彪部的电台信号减弱了。郑洞
国判定林彪的部队已处在转移之中,于是迅速命令部队全部投入正面进攻。
这一天,攻击四平东区的战斗虽在继续,但共产党军队的攻势已经减弱。林彪面临的局面是:攻克四平希望渺茫,增援之敌兵力强大,不但没有将其包围歼灭的可能,连将其阻截都无法有效地做到。而且,无论是攻城部队还是阻援部队此刻都面临着分兵两面作战的处境。
六月二十八日,郑洞国和第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亲临前沿。第二纵队官兵拼死阻击,一步不退,激烈的拉锯战进行了整整一天,万分焦急郑洞国突然接到侦察队的报告,说四平方向的枪炮声逐渐稀疏。郑洞国以为四平已经陷落,而一旦如此,无论是对苦战中的陈明仁,还是对于蒋介石的严令,他都感到没法交待。郑洞国要求卢浚泉的第九十三军黄昏之前必须突破共产党军队的阻击线。
下午十三时,第九十三军的左前方突然传来猛烈的炮声,原来左翼的第五十三军在军长周福成的率领下突击成功。二纵奉命撤出战斗。
四平城内的陈明仁得到增援部队接近的消息后,立即派出部队从城内向城外突击予以接应。六月二十九日,增援四平的第九十三军先头部队到达四平南郊,第五十三军和新六军的一九五师到达四平西北的八面城。
林彪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六月三十日凌晨,一纵三师最后撤离四平战场,历时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结束。
四平之战,林彪部付出了伤亡一万三千余人的代价,战斗以放弃攻击而告终。
共产党军队在东北地区发动的夏季攻势结束了。
四平该不该打以及失利的原因,长期以来争论不断,但所有的争论似乎都过于具体而丧失了反思的力量。四平之战结束十三天后,林彪给李天佑写了一封信,信中所言值得注意:
……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
林彪部从四平全线撤退的那一天,南京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发布了“采取紧急措施”的训令,其中的“紧急措施”之一是:全国通缉共匪首脑毛泽东。
此刻,毛泽东正在陕北近在咫尺的敌情中艰难地转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