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说明
《长短经》说明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长短经》九卷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唐·赵蕤撰。孙光宪《北梦琐言》载:“蕤,梓州盐亭人。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唐书·艺文志》亦载:“蕤,字太宾,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与光宪所纪略同。惟书名作《长短要术》为少异。盖一书二名也。是书皆谈王伯经权之要,成于开元四年。自序称凡六十三篇,合为十卷。《唐志》与晁公武《读书志》卷数并同。今久无刊本。王士祯《居易录》记徐干学尝得宋椠于临清。此本前有“传是楼”一印,又有“健庵收藏图书”一印,后有“干学”一印。每卷之末皆题“杭州净戒院新印”七字。犹南宋旧刻,盖即士祯所言之本。然仅存九卷。末有洪武西已审新民《跋》,称其:“第十卷载阴谋家,本阙,今存者六十四篇”云云。(案此《跋》全剿用晁公武之言,疑书贾伪托)是佚其一卷,而反多一篇,与蕤《序》六十三篇之数不合。然勘验所存,实为六十有四。疑蕤《序》或传写之误也。第一卷八篇,题曰“文上”;第三卷四篇,题曰“文下”;第二卷四篇,则有子目而无总题。以例推之,当脱“文中”二字。第四卷一篇,题曰“霸纪上”;第五卷一篇,论七雄之事,题曰“霸纪中”;第六卷一篇,论三国之事,亦无总题。以例推之,当脱“霸纪下”三字;第七卷二篇,题曰“权议”;第八卷十九篇,题曰“杂说”;第九卷二十四篇,题曰“兵权”。其第十卷所谓“阴谋”者,则今不可考。篇中注文颇详,多引古书,盖即蕤所作。注首或标以“议曰”二字,或亦不标。体例不一,亦未详其故也。刘向序《战国策》,称或题曰“长短”。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虽因时制变,不免为事功之学。而大旨主于实用,非策士诡谲之谋,其言固不悖于儒者。其文格亦颇近荀悦《申鉴》、刘邵《人物志》,犹有魏晋之遗。唐人著述,世远渐稀。虽佚十分之一,固当全璧视之矣。
《长短经》
此书之重要性不下于《太白阴经》,然时下之兵学研究者,皆只见李筌而未知赵蕤也。故于此浅论之,又本网所收之《长短经》乃据世界书局之《长短经》前后校过两次有余所得之版本。
《长短经·三国权·魏》:“自隋开皇十年庚戌岁灭陈,至今开元四年丙辰岁,凡一百二十六年,天下统一。”此为后人定其成书日期之证据。而此书唯《长短经·兵权》、《长短经·三国权》此两“权”有“序论”,它卷皆无,或亦脱佚,亦未可知。
《长短经》一书有两大重要性:一,保留了许多已逸兵书的文字,及许多尚存兵书的文字,而后者之引文尤较今本为佳。“天策府”中之《尉缭子·天官》即是以其《长短经·杂说·运命》篇与《群书治要·尉缭子》合校而得(与今本参校之后,取《长短经》之文)。二,是书在总结之中亦多所创见,如《长短经·兵权》:
赵子曰:“《诗》云‘允文允武’,《书》称‘乃武乃文’。”孔子曰:“君子有文事,必有武备。”《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黄帝与蚩尤战,颛顼与共工争,尧伐歡兜,舜伐有苗,启伐有扈,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汉高有京索之战,光武兴昆阳之师,魏动官渡之军,晋举平吴之役,故《吕氏春秋》曰:“圣王有仁义之兵,而无偃兵。”《淮南子》曰:“以废不义而授有德者也。”是知取威定霸,何莫由斯。自古兵书殆将千计,若不知合变,虽多亦奚以为?故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举体要而作“兵权”云。
其“自古兵书殆将千计,若不知合变,虽多亦奚以为?”诚警世之语也。而《隋书·经籍志》所录兵书亦不过“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而已。其漏收者,亦不知几何矣!今之疑古者,每喜以《艺文志》、《经籍志》是否有收录某书为其疑古之“铁证”,缪矣缪矣!古籍何其之多,一人、数人岂能尽观之、尽收之?收录书名之与否,“左证”耳,以此为“主要证据”,不亦愚乎!
《流传载录》
《新唐书·艺文志·子录·杂家类》
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召之不赴)
《宋史·艺文志·子类·杂家类》
赵蕤《长短要术》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