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作者:孔子 字数:11502 更新时间:2016/07/03

子罕第九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逐句翻译: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9.1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罕:少。
与:赞成。一说,和。
【大意】
【大意】孔子很少主动谈论财利、命运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9.2
【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达巷,地名,今山东兖州一带。一说达巷党人是指项橐(tuó),传说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大意】
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呀!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说后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吗?做射手吗?我赶马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9.3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要用2400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很费工。
纯:黑色的丝绸。
拜下:按古代礼节,臣子对君主行礼,需要先在堂下磕头,再到堂上磕头。
泰:倨傲。
【大意】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礼帽符合礼节,现在用丝绸,更节省,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见君需先在堂下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不在堂下磕头了,只是在堂上磕头,这是倨傲。即使我的主张和大家不同,我还是依从在堂下磕头的礼节。”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9.4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毋:意即“无”,古今通用。
意:凭空揣测。
必:绝对化。
固:固执拘泥,顽固不化。
我:自以为是,自大。
【大意】
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他不凭空揣测,不绝对化,不顽固拘泥,不自以为是。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9.5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
畏:受到威胁,被拘禁。
匡:地名。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匡地曾受到鲁国季氏家臣阳货的侵扰,孔子的一个学生颜克曾参与侵扰。这次是颜克为孔子驾车,孔子被误认做阳货而受到拘禁。
没(mò):死。
文:指礼乐、法度、教化等传统文化。
后死者:孔子自称。
与(yù):参与。
【大意】
孔子被拘禁在匡这个地方,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传统不是都在我这里吗?若是天要毁灭这文化传统,我这后死的人就不会掌握这个传统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传统,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9.6
【原文】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大宰:官职名,周代负责掌管国君宫廷事务。大,同“太”。
与:同“欤”。
纵:放纵,不加限制。
将:成为。
【大意】
大宰问子贡说:“你们的老师是位圣人吗?他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说:“大宰真了解我啊!我小时候卑贱,所以学会了许多粗俗的技艺。君子会的技艺多吗?不多呀。”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9.7
【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牢:有说法认为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张,一名牢,字子开,卫国人。
试:用,任用做官。
【大意】
牢说:“孔子说:‘我不被任用,所以才学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9.8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鄙夫:鄙陋无知的人。
空空如:空空的样子。如,……的样子。
叩(kòu):反问。
两端:指两头,上下,本末等。
【大意】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实在没什么知识。有个农夫问我,我脑子里空空的,我反问他事情的始末端头之后才尽量地告诉他。”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9.9
【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注释】
凤鸟:传说凤凰是种神鸟,它的出现表示天下太平;圣人受命而王,黄河就会有龙马驮着八卦图出现,都是国泰民安的预示。
已:停止。
【大意】
孔子说:“凤凰不来了,黄河龙马不背负图画出现了,我这辈子恐怕没有希望了!”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9.10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注释】
衰:同“缞(cuī)”,麻布做的丧服。
冕衣裳者:穿着礼服的人。冕,高官的帽子。衣,上衣。裳,下衣。
瞽(ɡǔ)者:盲人。
少(shào):年轻。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和同情。
趋: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大意】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他们虽然年少,孔子一定站起来表示敬意;走过的时候,一定小步快走。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9.11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kuì):叹息,叹气。
弥:越发,更加。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
诱:引进,诱导。
卓尔:高峻。
末:无。
由:途径。
【大意】
颜渊叹气说:“我仰望老师的品德知识,越望觉得越高,越钻研觉得越坚深,一会儿看着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善于按次第一步一步来诱导人,用文化知识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好像有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想要追从,却没有途径。”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9.12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疾病:病情很重。
臣:指家臣。大夫的丧事由家臣操办,家臣负责准备丧服及一切丧具。当时孔子已经不做官了,本来没有家臣,但子路却安排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是为了要以大夫之礼来举行孔子的丧礼。
病间:病情减轻。
由:即子路。由是名,子路是字。
与其、无宁(nìnɡ):连用表示选择。无,没有意义的发语词。宁,宁可。
大葬:按照大夫的礼节来举行葬礼。
【大意】
孔子病重,子路让弟子做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孔子病情好些,说:“子路干这种欺骗行为已经很久了啊!我本来没有家臣却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宁可死在你们学生手里!况且,纵使我不用大夫之礼来埋葬,难道会死在路边没人葬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9.13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韫椟(yùndú):后来韫椟指怀才未用的意思。韫,收藏。椟,柜子。
贾(ɡǔ):商人。古代行商称为商,有店铺的商人称作贾。
沽(ɡū):卖,买。
诸:“之乎”的合音字。
【大意】
子贡说:“有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进柜子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是在等识货的商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9.14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九夷:我国古代称呼东部的少数民族为夷。九夷,有说法认为是淮水、泗水之间的一个部落,具体不可考。
【大意】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落后,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到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9.15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注释】
反:同“返”,返回。
雅、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类别的名称,一方面也是礼乐中乐曲类别的名称。孔子订正的是《诗经》还是乐曲不得确考。《史记》、《汉书•礼乐志》认为孔子是订正《诗经》。
【大意】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才把音乐整理订正,使《雅》和《颂》各自归于适当的位置。”
9.16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注释】
何有于我哉:这些我做到了什么呢?一说,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的呢?
【大意】
孔子说:“在外就事奉君王公卿,在家就事奉父母兄长,办理丧事不敢不勤勉尽力,喝酒不要醉倒,这些我做到了什么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9.17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意】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歇地奔涌向前。”
9.18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大意】
孔子说:“我没见爱好德行像爱好美色那样热切的人。”
9.19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篑(kuì):用来装土的竹筐。
覆:倾倒。
【大意】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却停了下来,这种事情我不会去做。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如果保持前进继续堆,我也会欣然前往。”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9.20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注释】
惰:懈怠。
与:同“欤”。
【大意】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了吧!”
9.21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大意】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他死了真可惜啊!我只看到他进步,没见过他停下。”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9.22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苗:生长成苗。
秀:指庄稼吐穗开花。
实:结果实。
【大意】
孔子说:“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开花的,有过吧!吐穗开花了却不结果实的,有过吧!”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9.23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大意】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呀,怎么知道后一辈将来不如今天这一辈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呀!”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9.24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法:法则。
语:告诫。
巽(xùn)与之言:好听的话,恭维称道的话。巽,谦逊,恭顺。与,称赞。
说:同“悦”。
绎(yì):原指抽丝。引申为分析、探究事理,鉴别是非真假。
【大意】
孔子说:“符合规则的告诫之言,能不听从吗?据此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才是可贵的。恭维好听的话,能不让人高兴吗?能分析一下听信才可贵。只知道高兴,不加以分析鉴别,只表面上接受,实际上不改正错误,我对这样的人实在没什么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9.25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此句见《学而第一》第八章注。
【大意】
孔子说:“做人应当忠诚守信用,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9.26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大意】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人却无法强迫他放弃志向。”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9.27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衣(yì)敝缊袍:即穿着破旧的用旧棉絮做的袍子。衣,动词,穿。敝,破,坏。缊,旧棉絮。
貉(hé):类似狸的动物,皮毛珍贵。
与:同“欤”。
忮(zhì):嫉妒别人。
求:贪求。
臧(zānɡ):好,善。
【大意】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絮做的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别人,不贪求财物,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即仲由)听了从此常背诵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做固然是德行所在,但怎么够得上好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9.28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
凋:凋零,凋谢。
【大意】
孔子说:“到了一年里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9.29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知:同“智”。
【大意】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愁虑,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30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注释】
适:往,到,有达到,学到的意思。
权:原指秤锤,引申为权衡。
【大意】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学到道;可以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能一起坚守道;可以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权衡轻重。”
9.31
【原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唐棣(dì):树名,也叫杉、郁李。
华:同“花”。用唐棣树的花与花萼相依托来比喻兄弟间的关系亲密友爱。
【大意】
古诗说:“唐棣树的花翩翩摇动。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远啊。”孔子说:“这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还有什么远的呢?”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